宝应之行

发布时间:   作者:潘世远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一个旷世的想法,一个灵魂的震撼,让我驱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直奔距离一百六十公里外的江苏宝应。 
  故地重游,别样感受。十六年前听到的红色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创作一部抗战巨著,想起了这片革命老区,曾经民间流传的抗战血腥,离我们并不遥远。人们口中的往事,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年代,不一般的情感,不一般的悲欢,不一般的爱恨情仇,不一般的民族精神,点燃了这里的爱国火焰。 
  消灭了汉奸,赶走了日寇,打败了蒋匪,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在我的手中记录着,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血和泪。 
  这满满的走访收获,如同我走进矿山淘金,带着沉重的财宝,销售人类的心灵鸡汤,等待激情的爆发,唤醒缺乏意识的沉睡。
 
  夏集的日寇军营 
  这里曾是一个寺院,在宝应夏集淳朴的乡村集镇上,修心养性的得道高僧,却在一夜之间被赶了出来,这就是日军在一九三七年侵华之后,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灾难。 
  日军强占了寺院,改建成军营,更加嚣张地掠夺这片土地上的资源,侵占民财,乱杀无辜,老百姓深受其害。 
  新四军游击队,夜袭敌营,灭其营外岗哨,日军只知士兵不断减少,却不知为何,直到发现被游击队武工队夜袭哨兵。每当听到夜间狗吠,日军便恐惧防备,生怕又遭灭口。 
  为了防止日军的警觉,武工队召集沿路地主开会,命他们出资灭狗,一户一个大洋。狗灭了,静悄悄的夜晚,再一次让武工队有了出手的机会,直把日军消灭减半,吓得日军从此营外不敢布岗。 
  抗战胜利的前夜,日军死不投降,新四军派了一个排的兵力,将其拿下。一个排长是山东大汉,人高马大,拿起大刀,一人砍死了十七个鬼子。面对敌人,他已杀红眼,就像切瓜一样,一个个人头落地,敌人已被杀光,他还在挥舞着大刀,“杀、杀、杀……”高声怒目,这就是报仇雪恨的民族精神。 
  夏集解放了,消除了外辱,人民欢欣鼓舞,从此挺起了腰杆做人。
 
  夕阳下的宝应大桥 
  宝应大桥,在夕阳的照射下,已显得苍老了许多。这座横跨大运河的桥梁,在车辆穿行中摇摆着身姿,往日的光彩已随风飘逝。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您还是您,拖着苍老的身躯,像一个经历了风雨沧桑的母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 
  大运河啊,永不停息地流淌着,一千年多年的期待,一千多个的梦想,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实现着。 
  古代的纤夫,用沉重的步伐拖着船只,艰难地行走着,在大运河岸留下的足迹,像一个个的音符,消失在每个历史的回忆里,新时代的轮船取而代之,一队一队地从大桥下穿行而过,盛况美景从未有过。 
  我站在宝应大桥上,看着南来北往的船只,眼前却漂浮着那历史的一幕,曾经的万岁龙船和皇家御厨到哪里去了? 
  历史就是这样,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重复着,不知换了多少主人公? 
  唯独这个新时代,让古老的河流不再寂寞,高楼耸立,绿树成荫,从未有过的盛况,展示在运河的两岸。

编辑:庞阿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