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使用公筷公勺、打喷嚏用手肘遮挡、回家进门先洗手、勤开窗户多通风、不吃野生动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很多改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渐成风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习惯也不是一天养成的。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不便、困扰甚至痛苦。就拿使用公筷公勺来说,在家吃饭容易做到,但在外聚餐就可能有所顾忌,怕别人接受不了,认为自己小题大做,不近人情,破坏了那种不分彼此、其乐融融的“热乎劲儿”。围桌合食,交杯换盏,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但合餐制容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箸往为细菌病毒“口口相传”打开方便之门。使用公筷公勺,能够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既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保护。
我的健康我做主,文明社会齐参与。只要有损于健康,有悖于文明,哪怕习惯再细小、再根深蒂固,我们也要去改变。人与陋习之间好比一场拔河比赛,一端稍有松懈,到手的胜利就会被拽走。有人担心,疫情结束后,一些不好的习惯可能会回潮,甚至出现反弹。这一担忧不无道理,记得非典时期人们能够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但非典过后一些人还是一切照旧。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还是主观意识的问题,这既有思想上的随性,又有行动上的惰性。疫情期间养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实属不易,平时更要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切不可半途而废,走回头路。等到疫情退去,我们要长期坚持生活好习惯,一如既往,始终如一,在小事小节上继续加强,在一点一滴中持续巩固,积跬步致千里,积小胜为大胜,最后也就习惯成自然了。特别是党员干部更要带好头、作示范,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讲卫生、讲文明、树新风。
当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个人自我要求是一个方面,同时还得从外部加以发力,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借助法律力量等形式,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比如,有的地方就发出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出台了举报乱倒垃圾有奖的措施、将感冒时需戴口罩写进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欢迎,效果也比较明显。行百里者半九十。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机制,这样生活好习惯才能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编辑:庞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