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风》中的《红腰带》 ——追忆著名作家汪润琳文学创作之路

发布时间:   作者:韩星海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家汪润琳生前照片

ͼƬ1.png

庚子年的春天,颇为特殊,不时刮来的“倒春寒”让每一位国人刻骨铭心,难以忘记……可就在3月9日的下午,我闻讯得知著名作家、我的恩师汪润琳不幸病逝,给我满怀希望的心田里随即泼来了一盆冷水,一下子把我的兴致降低到了零点……我询问他的儿子汪璟,这怎么可能呢?电话里头传来的是一阵痛苦的哭泣声,我不能再问下去了,只有安慰了。

2020年元旦刚过,我就与文朋诗友屈军强、牛晓荣还结伴在扶风家中看望了他,询问病情,问寒问暖,谈论文学,知心的话题说不完,并且还达成了一项协议,在春暖花开时,在家乡扶风县举办一次“汪润琳文学创作40年成就展”,我们几人就是发起者和策划者,可现在,一个活生生的人与我们远去,能不让我悲痛与缅怀吗!

汪润琳是我文学创作初期重要的启蒙老师之一,40多年来,我们之间的交往从未断过。可以这么说,我是他每篇作品最忠实的读者,也见证了他终生追求文学事业的一种高尚品质,一直也激励着我前进,心中埋藏着许多话要对他讲,可现在只能成为一种悲凄衷婉的绝响,让在古老的周原大风中,飘扬起不落的红腰带……

往事并非如烟,至今清淅可记。

那是丁酉年7月22日下午,正是大暑的骄阳天气,这个火红的季节,就有火辣辣的热,古城西安闷热得人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可不同的是,陕西著名作家汪润琳长篇小说《红腰带》(2016年5月第1版,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西安汉唐书城如期举行读者见面会和签名售书活动,一时的炎热挡不住人流,显得格外火爆,我是现场者之一,不仅浮想出联翩,这么热的天,读者对此书为什么这样喜爱?

实话实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西安,一个喜爱阅读的城市,一切全都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

时代呼唤文学,小说激动人心。现场上首先是74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冒着酷暑到会前来开坛讲述。他热情的向读者介绍说:“《红腰带》和经典之作《白鹿原》一样,对中国家族文化进行了深刻描写,再现了全部中华文明的斑斓色彩、复杂情态、文化渊源和文脉流向,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和文学价值,其意义不仅在认识历史与现在,也在开拓未来,一些描写具有划时代意义。人物描写极有特色,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些人物描写和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一样,写得气势磅礡、肝胆侠义、动人心魂……《红腰带》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权威者的话语掷地有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好书不怕知音远,徐徐春风扑面来。一部小说能否获得“茅奖”和“金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寸心之间蕴含着的理想主义和风士人情能够长存,就是一件让读者欣慰的事情了!而许多读者在此购买此书,就是明察秋毫的看到了这一亮点。

同样是在2016年5月29日下午,在陕西作家协会举办的长篇小说《红腰带》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参会讲到:“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厚重、非常大气的书。这种写一个家族的体裁是比难写的,这不仅要写出时代、事件,更要传达作者的世界观、文学观。《红腰带》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掌握的资料很丰富,作者写作也很成熟。他延续了传统体裁的手法,但更有创新,作者书写的很痛快,70多万字也读着很轻松。作者驾驭语言采用了跳出的叙事角度,适宜各阶层人们阅读。作者关于历史、风俗的描写,增添了书的趣味性。故事浮沉背后粘黏了文化,把历史融入现实生活,写得非常好。有些章节写的精彩,令人过目不忘……”贾平凹先生的弦外之音就是说:《红腰带》是文学陕军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大作!

特邀参会的扶风籍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窦孝鹏两人共同评价到:这部作品是建国以来,扶风作家全面反映西府文化的一部大部头、史诗性的好作品,无论是选择题材、写作手法、故事表达等方面,做了努力的探索,突破了长篇小说一般化、平庸化、套路化,乡土气息非常浓厚,读此书,知乡情,解乡愁,更加振奋人心!

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著名作家赵熙点评到:“《红腰带》起点高,分量重,写出了周原特色。我们便感受到了你的立意高远和匠心。”

作家们好评如潮,属于圈内的评价。那么,《红腰带》自从出版发后,在社会上以及图书市场上有何反响呢?其背后的创作故事不一定有人知晓……

在我国历史上,应该说1976年金秋,当“四人帮”反党集团被全党彻底粉碎之后,我国文学界迎来了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有时候,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年的10月份,汪润琳从扶风县教研室调到文化馆从事专业创作。在此期间,担任文学创作组组长长达25年。在文化馆工作期间,由于爱岗敬业,勤奋创作,成绩显著,1988年就被评为宝鸡市模范党员;1989年获陕西省文化先进工作者奖;1991年获国家艺术科研重要研宄项目金奖;1997 年5月,被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命名为建国以来首批“陕西优秀民间文学家”荣誉称号……并且曾获各类文艺创作奖30余项,在宝鸡地区文化馆队伍中,素有“获奖专业户”美誉……

作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无不在寻找着文学理想的灯火!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把文学称作人学,这个深刻的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的职能。长篇小说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用单调的色彩去描绘。作家有信仰,文学有力量。《红腰带》就是书写着美好时代,演绎西府民间故事的新传奇,这只有读过此书的人们,才可知道书中的时代背景和其创作故事的……

    世纪之交的2000年后,面临着退休的汪润琳,终于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周原风》一书,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曾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一等奖和宝鸡市优秀作品奖。其后他可以尽享天伦之乐,总有创作挂心头。多少年来,他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便成了他晚年文化生活中的自觉行动。《红腰带》又是他根据《周原风》大幅度修改而成的,字数达到70多万字,根据此小说改编的同名秦腔戏剧,又荣获了第六届中国戏剧奖剧本奖……现在读者看到的《红腰带》,就是他根据出版社和读者的需求,进行大幅度修改、充实和思想提炼而成此书的。要比原著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深刻、情节更生动、故事更加吸引人。该书以周原大地上的24位美丽女子和12位英雄男子汉为创作原型,围绕12条红腰带的爱情故事,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技、考古、宗教、民俗风情等多方面,全面描写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风俗史料。特别是对中华史前许多不被鲜为人知的远古文化和近代红色革命文化进行了重点挖掘、考证和描述。该书气魄宏大,纵向从史前中华25代炎帝、4代黄帝,一直写到现代文明;横向以陕西宝鸡地区古周原与扶风县为核心,辐射到延安、西安、山西、河南、河北、新疆、北京、上海、武汉、重庆、香港、台湾及国外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可谓一条红线牵万里,五洲四海风雷激,就像“一带一路”上的文学指南。

走进历史,让我们一起来触摸周原一带的文化密码。关中有一扶风县,它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曾以“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闻名,这里也是我国《诗经》的诞生地,流传有班固《汉书》留青史的轶事。千古名刹法门寺,更是名扬海内外。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让汪润琳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因而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扶风县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时,就立誓要创作一部大部头扛鼎之作,书写出乡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扶风,以解情思,慰藉心灵,努力建设好美丽乡村。于是,他就作好了多方面准备,废寝忘食,脚踏实地,双脚沾满泥土,汲取着周原沃土的力量,不顾一切,几乎还要把老命搭进去,才有了今天文学创作上的精品力作——《红腰带》。

文章千古事,得失不重来。《红腰带》的成功,并不是偶尔现象,而是汪润琳长期积累,作了大量的铺垫之后才形成的。在此期间,他代表作品有大型剧本《剜心记》、《貂蝉与关羽》、《古道赋》、《丝路奇情》、小说《古原》、散文《西府倩女》、报告文学《法门佛宝再现记》、民间故事集《法门寺风物故事》、论文《民间文学应用说》等,都为此积蓄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一旦梳理成章,就像“井喷”一样迸发而出,泼墨于纸上,追问出一种信仰与价值!

身退心不休,信念永不丢,汪润琳做到了,他用手中的笔,诠释出了一名基层乡土作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情怀,给我们留下了人生不怕远征难的生动事例,笔下有了乾坤……是的,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任何一部作品,若缺乏鲜明的思想性,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可读性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内涵,失去了生命力!

我从扶风来,周原是故乡。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风雅颂世代咏传。

我本人屡次研读过《红腰带》达到七八遍,每一次阅读的感觉就不同。笔墨沧桑事,心头不了情。透过这文字的墨迹,给我总体印象是:生活味道浓厚,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并且散发着家乡的泥土芳香。那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环环紧扣,对于人类生命的感悟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民间开门七件事,日复一日,“晨捡枯枝烹清茶,暮披淡月补衲衣。”周原大地上,那风花雪月,男欢女爱,或多或少的浪漫风情,确有一种真善美的力量在催人奋进,启迪读者在思考着过去、今天与未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就是说:炎黄子孙“中国梦”,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手捧此书,远的不说,就到近处的扶眉烈士陵园纪念馆参观后就会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就靠的是流鲜血、洒汗水、勤耕耘、苦拼搏之后,才能收获回五谷丰登、生活富裕的新成果!

著名作家陈忠实生前说过:“文学的事业依然神圣”。我们要以文化人,提升中华民族的软实力,阅读中国,书香社会,就要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大普及。但愿《红腰带》这部沉甸甸的著作,就像佩戴在您心间的金丝带一样,在感受作家穿越古今的笔墨功力时,也能想象出国家情怀中的万物鲜活、无限诗意与人生的奋斗轨迹,这也是忠实记录了红色岁月中的动人篇章!

缅怀和怀念一个去世的作家,不是空喊口号,洒落几滴泪水,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他的文字作品,就像与他零距离对话,让他永远活在你我他和广大读者的心目中……

痛苦不必反复咀嚼。为了让《周原风》中的《红腰带》高高飘扬,我谨以此文为悼词……也正如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鹧鸪天》里吟到:“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汪润琳老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也成为我不能忘却的怀念啊!……

           ——2020年3月12日六稿于西安习武园

 

(作者为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人,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思羽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