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夏作品展上,一位老人看得很认真。 国家大剧院供图
沉浸式展览、互动展览、用耳朵听展览……人们发现,展览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以前,文物和艺术品被陈列在展柜中供人观看;如今,在策展人的创新设计下,观众与展览和展品发生更多互动,观展体验丰富许多。未来,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拥有更强互动性的展览将与教育和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沉浸式展览、互动展览、用耳朵听展览……人们发现,展览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让展览不仅注重物的展出,也更加注重人的体验。
发挥策展作用
海报、装饰板、装饰资料及人物画集、摄影、书籍插图、油画作品……244件珍贵展品展现的,是以穆夏为代表的欧洲新艺术运动风貌。从去年10月到12月,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穆夏——新艺术运动先锋”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售出门票3万余张。由于观展人数众多,国家大剧院首次开放展览夜场,以缓解人流压力。
穆夏展项目组成员、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策展人李默介绍,他们为展览花费了两年多时间:展墙主色调是从穆夏作品中提取出的蓝绿色;海报部分的展墙采用幕布拉开的呈现形式,使剧院海报作品更具舞台感;展厅内放置等比例缩小的圣维特大教堂中穆夏创作的彩色玻璃窗画,既让展览更有氛围,也成为打卡拍照的景点;在油画展区部分,一些作品还被制作成圆形灯箱装置。
为了帮助观众理解穆夏的作品,策展团队专门制作了国内首部详细解读穆夏生平经历的宣传片。团队人员多次赴捷克实地取景拍摄,并参考珍贵的纪录片、照片等文献资料,精心编辑,最终形成了15分钟的宣传片,在展厅中央视频区域循环播放。
如今,策展正在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副主任、研究馆员赵永今年主要负责两个展览,一个是“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另一个是“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如何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展览传递的内涵,是策展团队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赵永说,近年来,随着观众对展览的兴趣越来越大、要求不断提高,博物馆也随之增加展览数量、提升展览品质。比如,国博的展览体系既需要基本陈列,用文物全面展示中国文明史,也需要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深化和拓展基本陈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还要举办题材多样、紧跟时代、观众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创新展陈形式
在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中,700多件文物成为关注焦点。双透明的玻璃柜内,陶器纹饰精美多样,红陶骆驼、红陶马栩栩如生,彩绘人物俑笑容可掬……这批主要是来自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赵永介绍,因为文物数量大、筹备时间短,“归来”展创新展览方式,首次运用“仓储式”展陈方式集中展示,将796件文物全部在同一空间内展示。在形式设计上,以四墙为展板,中心展柜形成一个围合的“院落空间”,创造出“家”的结构,也规划出观众的参观路线。
创新,是策展的关键词。从收藏、摆设,到简单的装饰美化,再到运用现代化多学科技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展览展陈手法也随着时代不断改善。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是国博第一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展陈内容的文化展,也是国博馆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展览通过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甲骨本身比较小且易碎,上面的文字晦涩难懂,为了丰富展览内容、吸引观众参观,展览穿插了辅助展项和互动装置。
为加深观众印象,重要展览也纷纷推出文创产品。穆夏展开展期间,国家大剧院同步推出了一系列以穆夏经典作品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包括日用品系列、文具系列以及时尚装饰必备的飘带、丝质方巾等展览衍生品。同时,国家大剧院内的咖啡厅还推出“穆夏”拉花咖啡。这些文创产品从穆夏作品中提取东方艺术与新艺术风格等美学元素,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赵永说,以前的展览更多发挥教育功能,较少考虑观众的需求和感受。现在观众会更多参与到展览中来,对展览内容提出更高要求,比如环境、灯光,甚至说明牌的位置等细节。此外,辅助展品、多媒体互动装置的有效运用,也吸引不少观众。
形成良性互动
更多的创新还在继续。在1500平方米的超大体验空间里,沉浸式体验将技术与艺术作品结合,重建了梵高的艺术作品。去年国博举办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创新展览形式,通过灯光、音乐、沉浸式影像、VR交互体验、投射映像等技术手段,让观众体验艺术的魅力。展览期间,参观者达97000人次。
作为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中国首个大型展览,由木木美术馆与英国泰特联合主办的“大水花”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展览回顾了霍克尼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艺术生涯。百余件展品不局限于油画、版画和素描,还包括近年来他感兴趣的摄影、数字技术等新媒介。正如展览前言中写:“我们将看到一路以来霍克尼是如何踏过无数的小径,探询着观看和再现的本质。”木木艺术社区的建筑都成为展区,较大的展览空间让观众充满探索的乐趣。策展团队还根据展出艺术作品,为各年龄层人群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系列艺术主题课程。观众可以利用闲暇的周末时间学习艺术知识,并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展览与教育和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国家大剧院穆夏展 X 耳朵里的博物馆”已经上线,为满足全家观展、互不干扰的需求,本次展览特地推出成人版与儿童版两款语音导览。赵永说,展览正逐步摆脱“珍宝展”的套路,观众与展览之间的互动愈加频繁,展览内容和形式日益多样化,展览质量也越来越高。
李默认为,随着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近,大众对日常审美的要求逐渐提高。展览不仅出现在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等场所,很多商场也会举办小型展览,艺术类展览逐渐浸入到人们生活的多个场景。随着科技发展,新技术手段赋予了艺术家新的表达方式,展览更加注重激发观众多重感官与沉浸式体验。未来,一部分展览会保持传统的审美观念,而更多可能会走向科技化,通过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提供更多新鲜的观展方式,增进观众的观展体验。
王 珏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