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浅了说,嗔吧,就两层含义,一曰怒,或生气,如嗔怒、嗔恨、嗔恚等;二曰对人不满,或怪罪,如嗔怪、嗔着、嗔怨等。往深了说,人有三毒,曰贪嗔痴,嗔居其一。既然是毒,不言自明。佛教认为,人有烦恼,嗔是始作俑者之一。
人很容易嗔的。譬如两人说话,一方言语不悦耳、不友好,甚至挑衅,另一方就容易生嗔;譬如日常往来,被轻慢、轻视、疏忽,或者礼数不到、不周,就会生嗔;譬如向人求助,求之不得,遭人冷遇,碰了钉子,就会生嗔。除非有求必应,否则稍有忤逆,就可能得罪人。所谓得罪,其实就是被嗔。求爱,求情,求人办事,但凡事与愿违,或大失所望,一般人很难做到不嗔。
嗔,被嗔,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稍不留神就会落地生根。两家睦邻友好,忽然疏于往来了;两人过从甚密,忽然貌合神离了;两情本来契合,忽然不即不离、不冷不热了,凡此种种,都是嗔在作祟。至于恋爱中女方的回嗔作喜,那是佯嗔,可忽略不计。一些人心中有嗔,不肯表露,就埋在心底了。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你不敬我,我不敬你;你不在乎我,我不在乎你,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嗔必发酵升级,恨也就油然而生了。
将心比,都一理。嗔既难免,被嗔便有情可原,想要超然嗔外,难呀!众口难调,就难在各人是各人的口味,这个畸轻,那个畸重;这个偏素,那个偏荤;这个嗜甜,那个嗜酸,一锅做不出多样饭,想不落嗔,除非不做饭!即使一碗水端平,也未必就不落嗔,若其不然,世间就没有争多论少、挑肥拣瘦、吹毛求疵之事了。实际上,即便真想一碗水端平,也只能是想而已,想和做是两回事,想端平却端不平,奈何?只能求大概、求约数了。遇见好说话的,也就罢了;遇见难说话的,那就被嗔骂呗!做人难,就难在这里。左不对,右不对,左右都不对,撒手不管更不对,那怎么办呢?嗔既不可免,也就无可无不可了!
嗔像蛔虫,寄生各人的鸡肚心肠里。各人都揣各人的小算盘,算计别人,也被别人算计;都只想占便宜,不愿意吃亏;都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结果呢?有沾沾自喜的,就有嗔而不乐的。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白了,都是肚子有嗔呢,打肚皮官司兼斗心眼了。谚云:“做人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出门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盼阴天。”各顾各,那就怪不得你嗔、我嗔、他嗔了!
有道是:人不嗔人了,都成真人了;人不被嗔了,都成仁人了。我忽然觉得,人到世上,就是找嗔来了;即使人不找嗔,嗔也会找上门来。怨天尤人就是嗔,愤愤不平也是嗔,口是心非更是嗔。女人柳眉倒竖了,那是心里嗔怪了;男人横眉冷对了,那是心里嗔怒了。树大招风,那风就是嗔;人言可畏,那言就是嗔;枪打出头鸟,那枪就是嗔;人怕出名猪怕壮,怕的也是嗔!“嗔”吧,“真”在“口”边上,满口唾沫星子,那唾沫星子不就是嗔吗?唾沫星子能淹死人,可见众人之嗔不可等闲视之。古人说:“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龙泉,剑也,亦嗔也!人心生嗔了,那脱口而出的,不是剑,也是箭呀!
我嗔过人,也被人嗔过,回过头来想,嗔和被嗔,都一言难尽,也都乏善可陈。自以为是,便嗔人之不是;自作多情,便嗔人之无情;自恃才高,便嗔人之有眼无珠。反过来呢,人之嗔我,如出一辙。不知人嗔,被蒙在鼓里;已知人嗔,却满腹委屈,那委屈里,也有嗔呢!若是拥有莲心,拈花微笑,嗔之与我,譬如秋风过耳,或如蛾翅煽风,何足道哉!嗔是心魔,与其抱嗔而自怨自艾,甚至自戕,不如放开嗔去,让嗔见它的小兄弟——鬼去!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