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女儿: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人民网、美物计

著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90华诞时,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向叶嘉莹发来贺信。叶嘉莹的生日庆典以一场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隆重举行,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展开研讨。

res04_attpic_brief.jpg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f82e52b.jpg

一世多艰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与纳兰性德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几抹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中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辅仁大学的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后来,她把它们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个人命运在大历史面前被彻底改写,从此背井离乡。

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留影。.jpg

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留影。

叶嘉莹(右)在荣获2013“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称号后与颁奖嘉宾合影。.jpg

叶嘉莹(右)在荣获2013“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称号后与颁奖嘉宾合影。

叶嘉莹与学生参观“手稿、著作暨影像展”。.jpg

叶嘉莹与学生参观“手稿、著作暨影像展”。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就弥漫开来,丈夫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叶嘉莹没了工作。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淡江、辅仁、台大3个大学任教。生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编辑:admin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