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响的“茶杯里的风暴”---读长篇小说《茶杯里的风暴》

发布时间:   作者:千里青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去年年终,意外读到长篇小说《茶杯里的风暴》。连读两遍,感慨万端,一言难尽,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使我倍感温暖。作者赵康太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出版了不少学术著作,现在又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领域。我当过大学党委书记,读这部小说有更高的兴致、更深的感受。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一个个故事,一幕幕情景,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随着他的描述,我脑海中不断闪现自己过往工作和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类似画面。赏读小说的过程,也是我回忆和反思往事的过程。小说描写的江东大学办公楼就叫“红楼”,而西北大学教职工对“红楼”再熟悉不过了。小说给我的总的印象是不同凡响。约略而言,其不凡之处,主要有三:

一、敢啃高校领导体制这个硬骨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部分院校试行的校长负责制宣告终结,全国公办高校一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014年,中央再次重申这一领导体制,并下发文件,强调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可否认,实行这一领导体制这么多年,在认识上仍存有歧意,在实践中也常遇困惑。一些作家触及高校题材时,多予以回避,不大敢碰。作者对贯彻执行这一体制,甘苦自知,有生活,有体验,有勇气,有能力,去碰撞和把握高校政治生活中的这根支柱。诸如“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书记和校长的关系,书记和党委一班人的关系,校长和副校长的关系,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体现,对《高等教育法》的理解,还有书记、校长因人而异,工作表现千差万别,等等,作者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一般高校题材作品,多把笔墨用在教师生存状态(如延艺云《半边楼》)、大学生风貌(如延艺云《风樯》)、师生间的风花雪月(如张者《桃李》)等。在戴厚英的《人啊人》中,倒出现了一位大学党委书记,却是作为思想僵化的典型来写的。像这部小说这样从正面表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统摄下的高校上层工作状态的文艺作品,恐怕绝无仅有。

二、刻画了高校管理层的众生相。现身于小说画面中的有社会和官场各色人等,核心还是高校内部校院两级管理层,一群带“长”字的知识分子。一号主人公无疑是党委书记成钊林,他原本是历史学科的带头人,造诣深,人品好,做了院长,又进入校一级管理层,成为“双肩挑”干部。从书斋到红楼办公室,坐上学校第一把交椅,他的日子不再平静。“茶杯”里也起“风波”,校园里常有“风暴”。尽管他坚持党性原则,秉公办事,与人为善,有时为了顾全大局,考虑班子团结,不惜折中调和,委曲求全,却往往事与愿违,出力不讨好,腹背受敌,四面楚歌,里外不是人,落了个“学者型干部不会做官”的评价。校长宋雨泉有个性,也有担当,但对高校领导体制有自己的理解,更强调的是“校长负责”,于是和党委书记发生思想冲突也在所难免。几个副校长也性情各异,刘克复刚正不阿,快人快语。龚固谨言慎行,稳重老练。孟南理“一朝被蛇咬,三年怕绳头”。田靖宁潇洒而又神秘。由地方官员调入高校担任党委副书记的李采薇,虽干练但工作中却略显生硬。围绕校领导的院长们、处长们,则各有面目、各有个性、各有打算,各有心机,不一而足。在校园这个大舞台上上下下,人人有戏。虽然下笔有轻有重,作者把这些人物都写活了。华中师大老校长、著名学者章开沅读了此书,赞誉有加,称之为“新儒林外史”。

三、结局意味深长。小说写到临了,没有沿袭“大团圆”的路数,没有当场辨是非,让善恶各有报应。结局是不贪腐、不偷懒、忍辱负重、尽心尽力为学校工作、忠心耿耿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事的党委书记成钊林却回归到教师的岗位。这确实出人意料,引人深思。我的理解,作者这样处理有他的深意,说明高校党的工作任重道远,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和实践还需要继续探索,路还长着呢!前任党委书记朱治邑和校长沈清实有矛盾,接任的党委书记成钊林和校长宋雨泉也有矛盾,后任的书记李采薇和校长田靖宁又开始闹矛盾。赋闲后的成钊林提出一个问题:“全国大学几千所,有没有党委书记和校长不闹矛盾的?”已经退休的沈清实这样回答:“把事物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我们的体制是确定的,关键是执行。可是,执行得如何,这实际又是个学养与养成的问题。如果书记和校长相互有认同感,能换位思考,矛盾就会少很多。”

小说缘何命名为《茶杯里的风暴》?作者篇末借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安慰成钊林的话:“我们的高校领导都是知识分子,遇事容易钻牛角尖,喜欢讲是非对错。在你们看来,你们的矛盾是天大的事情。可在省里看来,不就是一个单位的书记和校长有矛盾了嘛!”一语点醒梦中人,成钊林茅塞顿开,读者也恍然大悟。然而,在小说的扉页却引用了后任牛津大学校长的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话,提醒人们“茶杯里的风暴”不可小觑。彭定康在访谈中以基辛格为例,说基辛格能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牛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就是此前曾在哈佛大学度过了25年,因为“大学政治比现实社会中的更加严峻”。

————————————————————————————————————

长篇小说《茶杯里的风暴》作者简介:

赵康太,陕西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著有《悲喜剧引论》等著作。《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一书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业余从事文学创作。

小说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茶杯里的风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江南某地的江东大学。小说描写的时间跨越整整十年,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通过对扩招、大学合并、本科评估、干部选任、博士点申报、省部共建、争211、进985等重大事件的描述,小说写出了主要人物在办学理念和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冲突,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进程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原生态状况。通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矛盾纠葛,小说刻画了大学校园里从校党委书记、校长到二级学院的书记、院长以及思想性格各异的众多专家学者的生动人物形象。全书贯穿着对人性的深刻解剖,把象牙塔中的权力角逐和欲望诱惑、人格坚守、权力寻租、独立精神、资源分配等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尽情展示,也揭示了当今高校知识分子的夫妻情、同事情、婚外情以及师生恋、暗恋等生活状态,刻划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挣扎和当下中国人的心灵处境。作者感情内敛,寓庄于谐,在徐徐中道出庙堂之高,人心之远,浓缩着对知识分子情怀、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殷切期盼和庄严呼唤,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著名教育家、史学家、华中师大原校长章开沅认为该书是“新儒林外史”。

著名作家陈忠实评价道:“小说高扬猎猎飘扬的理想旗帜,在鲜活的人物性格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中,真实地感受得到沉实的地气和浓烈的元气。在寓庄于谐的叙述中,读得出中国古典小说的承传。在幽默反讽的妙趣中,贯穿着对人性的深刻解剖,是《围城》后难得的表现中国大学政治生态的全景式小说”。

著名学者傅道彬评价道:“好的小说不在于形式的华美而在于故事的精彩。作者感情冷静内敛而不动声色,故事波澜起伏而动人心魄。小说描述的虽是高校官场,但在中国激烈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挣扎和当下中国人的心灵处境,有一种特殊的历史深度和思想高度。”

著名评论家李国平评价道:“扩招,合并,迎评,申博,共建,争211,进985……。象牙塔中的权力角逐,欲望诱惑与人格坚守,权力寻租与独立精神,大学资源分配和大学精神的冲突,中国大学十年来变革一览无余,浓缩着对知识分子情怀、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殷切期盼和庄严呼唤。”

章开沅先生向华中师大校领导推荐《茶杯里的风暴》

华大在线讯(记者 郑子文)2014年3月18日上午,华中师大校党委书记马敏、校长杨宗凯等一行来到国际文化园区分别看望慰问了近代史研究所章开沅教授和语言研究所邢福义教授。章先生很健谈,向大家介绍了他在海南过年的经历,并拜访了华师海南校友会。曾任海南大学党委书记的华中师大校友赵康太的长篇小说《茶杯里的风暴》让章先生印象颇深。他反复向几个校领导推荐。“康太毫无讳言地讲述了自己任期内的办学琐事,以及当时他和校长的分歧。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环境的反思,对我们教改有好处。”说完,章先生啪地一拍沙发,在他看来,此书好比“新儒林外史”。 http://www.ccnu.com.cn/news/dangzhengxinwen/2014/0318/8512.html


编辑:金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