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读《阅读徐山林》有感

发布时间:   作者:唐玉梅  来源:安康市图书馆

1504458008381003.jpg

有些人的一生,注定要成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传奇。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有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因为不满意村上关于宅基地的处理意见,屡次到村长家里去找人理论,我当时还很小,但仍旧很清楚地记得他翻来覆去大声嚷嚷的一句话:

“狗日的,吃家饭屙野屎——只顾外头光,光知道和稀泥,抹光墙!信不信,要是徐山林还在咱安康,你信不信,我敢立马找他去,你就狗守厕所——等屎(死)吧。”

徐山林是谁?为什么我们安康乡下这些农民有了委屈总是想着要去找他呢?为什么一提起徐山林,我的这些乡亲们总是一概信心满满地充满自豪和敬重之情呢?

在我的幼小的心里,从乡亲们的口述里,他是朴素的,总是很有办法的,能主持公道的,不摆“官架子”的,是能和农民吃睡在一起的很有学问的干部……

他从此便活在我的想象力了。及至后来,因为帮忙给韩天善先生策划的《彩色老安康》电视纪录片做翻译,陪同挪威的老先生尤约翰先生参观“藏一角”,方得知这个在方寸之间、琳琅满目的“藏一角”的所有藏品竟都来自于徐老先生的捐赠!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达官显贵为了一己之私不惜铤而走险损公肥私,却还有人如此逆流而上,如一泓清澈的溪流涤尘荡嚣,慨然慷然将辛苦收藏了几十年的藏品无私捐赠,为的是发挥藏品的育人和教化作用,以泽被后世。

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世纪老人呢?当我站在他所捐赠的各种各样见证了历史变迁和岁月洪荒的票证面前,我忍不住要问自己:他经历过什么?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他经历过的一切会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迪?是什么力量促使他把自己如此丰富的珍贵藏品全呈于此?他为什么能够以如此温暖可亲又高大质朴的形象伫立在安康老百姓的心中?

当我手捧着这本《阅读徐山林》的时候,当我看着封面的老人慈祥的面容,心想:原来,他就是大家经常说起徐山林啊,真好,这本书仿佛就是冥冥中注定的一种佐证,向我佐证他在安康民间的口碑,佐证原来他们说的都是真的。

他的一生其实就是安康大半个世纪风云跌宕的历史缩影,几乎安康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和谋划都有他穿行其中。阅读《阅读徐山林》,阅读他老人家历经八十载的风雨人生,阅读他对于后人的饱含深情的谆谆叮嘱,阅读他对于安康这片土地的殷切希望,阅读一位世纪老人的人生经验、生命感悟、生活故事,阅读他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对社会的看法以及他的充满智慧的处事法则,读之如触珍宝秘藏。

徐老先生的记忆里最打动我的细节无疑是关于安康的城市记忆,也是我从这本书里阅读到的最让我回味无穷的关于安康的生动描写。除过和他同时代的人,后来的安康人,后来的我们谁也没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安康,就算活在安康那个时代,也未必就会拥有他那样别样的安康记忆。看和谷笔下的安康:“万柳长堤,把新老二城连接起来。堤首有遇仙桥,桥下流水潺潺,桥头立着一对玲珑石狮,孩子们每到此都要争先骑它。桥旁有一头石龟,它驮着一快高大石碑,上书‘万柳堤’三个大字。堤旁柳树垂丝,田野菜畦青青。举目远望,文物山麓苍松翠柏,一派山色。” 地处秦头楚尾安康,借汉江舟揖之利,汇四方各业客商,自古即为巴、庸、楚、秦诸种文化的交汇地。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安康这座城市原有的魅力和一个我们从没有见过的历史里活色生香的过去的安康,以及早已经沉睡在上一代上的记忆之中的我们再也不可能经历过的血肉丰满,骨骼毕现的安康记忆:公园里曾经塑了汪精卫跪着的像、免费的教会学校、日本飞机轰炸安康时孕妇被炸的腹破臂飞、解放军进城时的秧歌队、徐山林做学徒的纺织作坊、查粮定产时期的干部作风和新时期农民干部把“教条主义”理解成“叫槽主义”的趣事、以及特定时代又是如何左右和凌驾于个人命运之上的无奈与警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安康、武斗时的安康、洪水爆发时的安康,我同时明白了上一代人经常说起的“四清”“社教”究竟时怎么回事……

对于历史,我们除了需要严谨客观的史实认识,更需要这样有血有肉的第一手感性经验结合了准确数据的创作结晶。特定时代人物的悲剧的命运,特定时期历史的劫难,特定时代人物对于生命的抗争、坚守,对荣辱的取舍和待人接物行动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令人深思,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人鲜活的生命:屈死的王明远、被日军炸死的孕妇、“大跃进”时被打成右派的李明俊、很有才气却郁郁不得志的沙作洪、农民诗人王老九、做实事有目标一心为民谋利的干部李瑞山、下乡调研睡在卖货的柜台上的徐山林、……以及翔实准确的数据呈现,精准的语言描述,不拘一格地将宏观事件的书写和大量生动活泼的细节描述相完美结合,叙事流畅、自然活泼,人物性格的丰满和充满地域特色的人物语言和内容的趣味性、真实性让这本书充满了阅读的快感, 字句精确、细节充分、故事流畅、语言生动,让这本厚重的纪实作品不再仅仅只是关于一部老人的人生回忆录,一本纪实文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乎灵魂和生活理念、生命信仰之书,人生励志和劝诫之书,是一本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命运沉浮的启示录,是一部过来人用他全部的人生思考你来教你如何正确、积极堤对待命运的沉浮,如何对待亲情、友情、对待社会的不公的人生指南,同时也是所有想要了解安康这座城市的学者、作家、历史学家、公务员和经商的外地人了解安康这座城市的人文和民俗的窗口,是阅读安康在新中国风云跌宕波澜壮阔的建设和变革中的真实的细节鲜活的记忆。作者简朴隽永的文笔,缜密鲜活地传记文学的特有的写作手法,冷静客观,光华内敛,耐人寻味。尤其是在整个故事叙述构架上对于主人公的丰繁履历与逼真形象的处理和每一个切入点的巧妙的安排更是值得学习写作的学生作文教科书来仔细研读。

他“慈”:在小女儿朝晖的记忆里:“每天晚上,父亲总是把他那大手在木炭炉子上烤得热乎乎的,然后伸进被窝里暖她冰冷的小脚丫。”这是多么动人的慈父的形象;他“忠”:每一次工作都是组织让去哪里二话不说去哪里,无论环境如何艰苦,一心为公;他“孝”:从他15岁时听从母亲安排去做学徒到母亲生病时“一夜七八次起来服侍她”;他“善”,他做慈善,建桥修路,为了穷苦百姓的生活和移民群众的生计他不惜鞍马劳顿,洪水来时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他“勤”……他“稳”……,于国,于民,于家,于政,他都是一位值得你去学习和敬重的长者,这本书里有他难能可贵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感悟,他把自己出身平民,自幼丧父,于风雨跌宕的历史事件中如何走向政坛高位,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又时如何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将困难与麻烦一一破解的方法和做事原则娓娓道来,及至他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处理好“私”和“公”,“家”和“国”,“忙”与“闲”,处理好同事关系和朋友关系……他的一生,虽历经风雨却能够安然前行,自始至终保持着对底层民众的悲悯之心和对于百姓的赤子之情。

徐老先生虽历经过繁复的世事,且已年逾八旬,却能够始终坚持着让慈光驻守心灵,让生命一路发出温暖的光和热,让生命自始至终深怀着对社会的担当和对于人文、民生的情怀,他坚持做慈善,领养孤儿,为了开创陕西的慈善事业,他事必躬亲;他写字,作诗,且在诗词书画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追求。

我身边的很多老人,还没有到退休的年级便常常倚老卖老,这也不想干,那也不想做,一副马上就要被命归黄泉的状态,总觉得自己年轻时为国家付出过了,吃过大苦了,现在该好好享受了。这些人如果读了这本书,不知又该作何感想?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所谓的让生命永远保持生命之所以活着的姿态。正如徐老先生自己的诗作所说:“慨将此躯捐众主,奋蹄何待夕阳残!”这是多么旷达的生命写照!心怀民生,心牵社稷,正因为他有一颗对“众主”的大爱之心,所以才能够把自己花费了几十年心血,孜孜追求、所藏完整、门类齐全的各类票证、字画全部捐赠给故乡安康“藏一角”。“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他让自己的生命自始至终充满着密树浓阴、远山含翠的旷达和悠远的回味,却顾所来之径,苍苍横着的翠微之光华给予后世以永远的清凉。

对安康人来说,他所捐献给家乡安康“藏一角”的所有藏品和他的无私的精神,都必将成为一座丰碑被安康人民所永远敬仰、铭记。他的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精神追求都不啻于一种珍贵的财富值得安康的子孙后代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他的这种大爱精神、大无私的慈善精神、回报社会的精神和对于故乡的地域情结也应该作为安康这座他生于斯地、长于斯地的城市精神的最好诠释,是值得每一位生活这片身置于秦巴秀水之间的土地上的人们、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并将死于斯的安康人推崇和效仿的安康精神。如果我们不爱我们的家乡,我们又何谈爱国?!如果我们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康人,每一个走出这片土地的安康人,都能够像徐老先生一样,肩负起这片土地赋予我们的某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承担起提升和建设安康的自信和责任,“安康”才会真正“安宁康泰”。倘若我们每一个安康人都像徐老先生一样爱我们的家乡,倘若我们像他那样迫切地希望安康这座城市成为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我们和我们的先辈、前辈和后辈在精神上依赖并为之自豪的文明、敦厚、强大包容、开放、自立的可以安顿我们身体和精神的家园,使我们安康的地域文化精神能始终处于不断被传承、创造、革新、更改、体升、沉积的一种持续的动态过程, 则徐老先生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就将真正被安康所继承。“实际上,所谓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而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活动,情感中的一股勃勃朝气……”美国作家塞缪尔·乌尔曼如是说,“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的尘埃之中。只要心灵深处的无线电台不停地接收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就会永远保持年轻。”旨哉斯言!莫道桑榆晚,晚霞是历经了光阴洗礼之后的灿烂,因此我愿徐老先生永葆青春的赤子之心,我以自己身为安康人有徐老先生这样的安康老乡而心生自豪。安康人文自信和安康精神当以‘藏一角’为窗口,星火遍生,每一个安康人当发扬这种无私精神,关爱家乡建设,从一砖一瓦中尽己所能去奉献,去建设我们子孙后代安宁康泰的精神家园和富裕文明的安康。

幸甚至哉!感谢和谷老师如此情深意重地书写出一位安康人的家国情怀,感谢他真实描述和书写了一位安康人砥节奉公的松筠形象。《阅读徐山林》很好地宣扬了安康精神,令世人对安康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了解。

安康山高泉澈,当有好风长吟,当有更多今人后生以徐老先生之精神为楷模,心系苍生,魂牵家乡,胸怀社稷,达则回馈安康故里,福泽子孙后世,穷则发奋图强,锐意进取。

安康水秀林广,当有佳木荟茵,乐山者智,爱山者仁,当产生更多栋梁之才,当以徐老先生之人生智慧和生活追求为指导,在生存的忙碌和日常公务之外,给生活以超越庸常的优雅,多一份艺术的人文情怀,让安康这片土地当之无愧于“万年丰乐,安宁康泰’,名至实归地幸福安康。

敬祝徐老先生身体康健,寿山福海……他的康健实乃安康之福,安康之幸。(作者单位:安康市兴安初级中学)


编辑:金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