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必须“接地气”“聚灵气”才有生命力

发布时间:   作者:任慧英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思政教学做的是铸魂育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对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指明了着力点。思政课教学关键在教师,对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六点要求,其中明确强调“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对家庭的眷恋都始终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基因之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就曾让黄大年“从未和祖国分开过”。浓郁的家国情怀,甚至已经成为了近14亿中华儿女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让家国情怀在心中尽情流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让爱国主义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思政课大有可为。事实上,思政课教学也不是纯粹的理论灌输,必须“接地气”“聚灵气”,如此也才有活力、竞争力和生命力,比如就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作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厚,有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2000多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9处,这些完全可以成为培养爱国主义的载体。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不仅仅是红色文化,中华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这些都是思想政治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结合各地各高校实际,可以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成为每个青年学子的价值目标和终生追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小家”与“大国”紧密相连,个体价值、家庭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也总是紧密相连。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青年学子也理应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国情怀是筑梦中国的底色,责任和担当则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作用,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一项永恒的课题。广大思政工作者就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新时代取得新成绩。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