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以《云中记》回望汶川浩劫 阿来:让我歌颂生命
中新社记者 高凯
酝酿十载,阿来在《尘埃落定》之后推出力作《云中记》,25日,这位著名作家在北京谈及自己新作的创作源起。
阿来曾经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以中篇小说《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文坛的“双冠王”。对于《云中记》,他坦言自己早有创作冲动,但迟迟未敢动笔。
“去年纪念日,我正在写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城里响起致哀的号笛。长长的嘶鸣声中,我突然泪流满面。十年间,经历过的一切,看见的一切,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我感到突然被激活了。”“‘5·12’发生的第二天我就去了地震灾区,看到很多毁灭,看到很多死亡,当然更看到很多伤痛。那个时候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多生命的消失,我们在苦难悲伤之外是否发现另外一种东西,生命里最高贵的那些东西。那时候白天帮着救援,晚上听到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哀泣,我睡不着,觉得有东西需要思考,要写出来,但是那时候,我不知从何说起。”
阿来说,他就此关闭了之前写了一半的文件,开始创作《云中记》。
“我要用颂诗的方式来书写一个殒灭的故事,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尤其经历巨大灾难后我们的幸存者在自己的生命建构中,经过这样的洗礼又得到什么。让我歌颂生命,甚至死亡。”阿来说。
《云中记》讲述了汶川地震后,四川一个三百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一百余人,并且根据地质检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村里祭师总是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最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去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
阿来说,他一直是在莫扎特《安魂曲》的陪伴下创作《云中记》的,“写作这本书时,我心中总回想着《安魂曲》庄重而悲悯的吟唱”。
《云中记》讲述“云中村”的陨灭与重生,阿来没有把重点放在人的悲痛与无助上,而是着力于废墟之后的新生。在传统与现代、鬼与神的辩证思考与叙述中,呈现了生与死、光明与黑暗、自然与人类等彼此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
“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生命所呈现出的意义。”阿来说。
《云中记》中的阿来一如从前,行文流畅自由,情感饱满厚实,文字充斥着草木之灵与人性之美。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好像更重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但我始终认为语言是文学的根本,语言的美感和讲究,是绝对不应该忽视的。”阿来说。
在曾经的《尘埃落定》中,阿来展示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势来到藏地的必然过程,此次《云中记》中,一个古老的藏族乡村徘徊在现代世界与旧传统之间,阿来再度审视着现代性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乡村的面貌。
对于文明的前进与改变,阿来表示,“我持有的态度是时不时停下来看看,不仅看前方,也应该回首来路,甚至环顾四周。”(完)
编辑:张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