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插画里赴一场童心奇遇
折得荷花浑忘却(插画)丰子恺(中国)
拔萝卜(插画) 杨永青(中国)
发现肖维岩洞(插画)朱利安·彼劳德尤(法国)
猪八戒吃西瓜(插画)詹同(中国)
小马过河(插画)陈永镇(中国)
自己的事自己做(插画)何艳荣(中国)
《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图(插画) 宋晨(中国)
《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图(插画)李旻(中国)
《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图(插画)李旻(中国)
【艺境观象】
编者按
9月,学生们正在迎来新的学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里,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动漫原画特展——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和今日美术馆的“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展中国巡展暨守望童年——中国原创图画书大师作品展”点染了这个夏天的色彩,掀起的热潮迄今仍未褪去。这不仅开启了孩子们的美学启蒙之旅,让他们在创意与想象的世界中尽情遨游,同时也让成年人在守望童年之光的同时,在插画与动画的世界中得到慰藉。
“《小马过河》里的小马驹背着米袋想过河又不敢过的样子真是可爱。”“我看过《九色鹿》,没想到爸爸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那么好看,我要把它画下来!”……近日,“守望童年——中国原创图画书大师作品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三毛流浪记》《拔萝卜》《猪八戒吃西瓜》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图书插画和动画插图作品不仅吸引着孩子们的视线,也在瞬间俘获了成年观众的心。“上一次看《九色鹿》至少是十年前了吧,可我现在都还能完整地讲出其中的故事呢。”“小时候最爱看《三毛流浪记》的图画书,今天看到这些珍贵的插画,不禁对中国老一辈的绘画大家肃然起敬。”
丰子恺、张光宇、张乐平、詹同、杨永青、田原等21位老艺术家的127幅经典插画作品汇聚一堂,与同期举办的“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展中国巡展”上的各国插画作品交相辉映,让观者在一天内遍览世界童书插画的当下潮流和中国原创插画的世纪经典。
插画,又称插图,其定义十分广泛,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图书,特别是儿童读物里所加插的图画或动画设计稿,乃至延伸到网络及手机平台上的相关视觉应用等都可称为“插画”。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现代插画已发展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乍看之下,插画似乎主要是为儿童制作的,但因其艺术形式广泛,创作手法多样,所以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与内容。一部经典儿童图画书或动画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大量插画稿的支撑,而插画的绘制不仅需要画家倾注大量心血,更离不开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一颗赤诚的童心。
1.插画里的暖心记忆
“我国历来重视儿童的蒙养和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是第一个儿童图画书的黄金期,大批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和编辑创作出版了数以千计的儿童图画书,有的还被翻译成外文在世界范围内印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了第二个儿童图画书的黄金期,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王志庚介绍道。“守望童年——中国原创图画书大师作品展”正是选择了活跃在这两个黄金期中的部分代表性画家的经典插画作品进行展示,以重温我国儿童图画书和动画发展的筚路蓝缕与春华秋实。
现代插画的创作与动画的生产息息相关。大家所熟知的动画《大闹天宫》和《神笔马良》的作者万籁鸣早在1941年就拍摄了《铁扇公主》。这部倾尽画家心血的动画长片采用了很多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大量充满浓郁水墨意味的山水背景插图让整部作品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铁扇公主》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轰动,并首次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日本漫画大家手冢治虫便是因受到这部动画的感染才决定投身动画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人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故事中可爱又可气的猪八戒憨态可掬,形象深入人心。作者詹同在创作《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人物插图时下了很大的功夫。用虚实有度的线条塑造形象并非易事,线条越是简练,越需要比例的准确。詹同寻找了大量动态参考,数易其稿,最终,一个个由平滑曲线构成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趣味。展厅陈列的插画稿里,唐僧师徒四人向西而行,人物表情生动、姿态各异,猪八戒脸颊上的一滴汗水烘托出烈日炎炎下赶路的辛苦,又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作者的用心设计可见一斑。同一时期问世的《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作品皆是在动画插画绘制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
《小马过河》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这本由15幅画面组成的故事书,最初是安徽人民出版社于1973年出版的一套年画,后多次再版为连环画。在作者陈永镇的画笔下,故事中背着米袋想要过河的小马、憨厚稳重的牛伯伯、胆小机敏的小松鼠成了一代人魂牵梦绕的童年图腾。谈到该故事插图创作时,陈永镇说:“在北方,我看过出生不久的小毛驴,眼睛大大的,毛茸茸的,真是可爱极了!”对生命的热爱是他创作的原动力之一。因此,不论《小马过河》《龟兔赛跑》还是《会飞的小鹿》,陈永镇笔下的各种动物都流露出生命的无限活力,跳跃而充满律动的线条所描绘的不只是形,还是一种依恋,一种憧憬。
1960年制作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1979年制作的《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长篇动画,1981年出品的《九色鹿》取材于敦煌壁画故事,1983年问世的《天书奇谭》动画插图绘有中国传统山水画背景……20世纪80年代,《黑猫警长》《三毛流浪记》《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等出色的动画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大量设计、场景插图也随之产生。这些插图以其贴近生活的人物场景设计、细腻生动的动作刻画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故事,至今仍然是很多人的暖心记忆。
2.中国插画正在影响世界
一部部时代经典之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让无数孩子的童年丰富而美好,也让一批批艺术家的名字永远印刻在了中国童书和动画的发展历程中。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新生代的插画力量正蓬勃生长,《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等国漫新星上映后,其角色、场景插图作品相继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和各大插画专业网站。
前不久,《中国日报》海外版的插图通过各社交平台的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大气庄严的中国红、高贵耀眼的御用黄、沉稳理性的静谧蓝……这些缤纷的插画作品不仅展现出了精湛的绘画技法和形式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对于主流纸媒的印象。《中国日报》插图创作团队主力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画师,插图作者之一的李旻表示,在绘制版面插图时,团队尝试了很多风格。当时李旻正在学习工笔画,受到这种传统绘画手法的影响,她逐渐开始用线条作为造型的手段。后来,纽约的中国插画师倪传婧因登上福布斯艺术榜单而被人熟知,其极具视觉冲击力又带有中国元素的插画作品同样影响着李旻,自此,她便开始从传统工笔画和倪传婧的风格中汲取营养,尝试慢慢形成自己的画风。
橙黄色过渡的亮丽背景下,两只金鸡轮廓鲜明,数码绘制的一条条曲线在画面中游走,纷繁的背景下填满了有趣的细节,喜庆、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这便是倪传婧在2017年初霸屏苹果公司官网的贺年插画《吉星高照》。这位90后插画师以她饱满而富张力、传统兼具现代的作品收获了国内外无数读者的赞美,她的鸡年作品也成为苹果公司献给中国新年的最美礼物。“这幅年画创作,我力求兼具中国新年元素和现代趣味。因此我选择了热闹、欢快的暖色调来表达新年的祝福,并取鸡年‘吉星高照’的寓意,想象了两只大公鸡与一组小乐团共舞的故事。”倪传婧表示,生活学习在国外,文化冲击带来迷失感的同时,也让自己有机会以崭新的视角去看待熟悉的事物。这些经验让她的作品得以跳脱局限,呈现出一种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色的视觉效果。
除了在互联网上声名大噪的插画明星们,当今中国插画界还活跃着许多风格鲜明的插画家,如果你关注各大插画平台网站和业界信息,或许会熟知他们的名字。画风别致、清新自然,擅将生活场景处理得充满梦幻感的皇小小;笔力豪迈,以中国古风见长的早稻;作品色调温暖,构图简单别致的卤猫;线条细密,酷爱以猫为创作原型的官纯……这些在近几年声名鹊起的年轻插画家们,有的备受时尚品牌的青睐,有的已经参与多部动画电影的制作,或是为动画片绘制宣传海报。他们作为极具生命力的新鲜血液,正为中国插画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今年,中国首次作为已经举办了55届的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的主宾国迎接国际插画展。展览中,不少中国插画家的作品与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同台展示,极大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插画家和相关从业者间的交流互鉴。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童书、插画精品将借由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翅翱翔,飞入世界各国的寻常百姓家,为全球观众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和视觉享受。插画这门充满活力的艺术也必将在文化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火花,为人们情感的寄托、生活的记录、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载体。
(记者 荣池)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