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浅见

发布时间:   作者:魏东明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至今,久盛不衰。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虽说电脑已逐步替代了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但从纯艺术效果和艺术价值角度看,其热能仍在升温,全国至上而下,各行各业的书法热一浪高过一浪。无论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还是夕阳在即的中老年,有不少人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或茶余饭后、休闲之时,把习书练字作为一种情趣和爱好,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我认为,这是件好事,因为书法不仅可以陶冶人之性情,还可起到强身健体之妙用。它的普及和推广,将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法与佛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亦有相通之处。历代书法名家,以书抄经助扬佛法、而又受佛法之影响学有所成者,不胜枚举。怀素大师、智永大和尚、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等亲身实践,真正融通了书法和佛教的关系,成为后人的学习楷模。

笔者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因为工作的缘故,习书四十余载。现将多年习书之体会略谈几点,与大家交流。

酷爱——成功之基础

人生在世,各有所好。这也许是一种本能和天性,不易改变,甚至会持续一生。小孩从懂事起,就各有好爱,或唱、或跳、或画、或书,各有所别。凡自爱者,总会对比常思、常看、常仿、常做,处处留心,绝不会因别人的意志转移或放弃。作为父母和老师,定要及时抓住其所好,顺其自然,瞅准目标,正确引导,扶上正路,学其好方,循序渐进,必能攀登高峰,所以说,酷爱是学书成功的关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对数学的研究到了“痴迷”的境地。一次,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书入了迷,到下班时间管理员锁门回家,他也无觉察,仍静而读之。直到下午管理员上班开门才发现他还蹲在那儿,问他什么时候进来的,他说:“我一直在这儿没出去啊!”虽是一场误会、一个笑话,可揭示了一个道理:陈景润如果对数学的热爱不到“痴迷”的地步,他能取得后来的辉煌成就而名著世界吗?

恒心——成功之关键

爱好书法固然是书家成功的基础,这一点谁也不可否认,但要真正学好它,由入门变成内行,逐步成为行家,并有所成就,还必须做到坚持不懈,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心。正如毛主席说的“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书家,必须通过长期而又艰苦的磨炼和探索,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有人说“天才有两种,一种是神童式的天才,另一种是努力式的天才”。前者仅是成功的素质和原料,而后者才是成功的关键。高尔基说过“天才就是勤奋”。隋朝大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子,他为了练好字,四十年不下楼,写坏的毛笔头埋在土里做个坟墓叫“笔冢”。因为他的字写得太好,求者络绎不绝,将他家门槛也踏穿了,他用铁皮包起来,后人叫他“铁门限”。

正法———成功之捷径

常有一些人既爱好书法,平时习字又很卖力,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数是方法不对头,把精力花在瞎忙上了。我们知道,不论学习什么,方法极为重要。方法犹如走路时的向导,不得法必定会走冤枉路,后悔莫及。最糟的是学了一套错误的方法,形成坏的审美情趣,养成顽固的恶习,难以改正,这就叫先天不足,误入歧途,阻碍进步,即使后天再矫正,非常之难矣!那么何谓学书的正确方法呢?首先,我们必须懂得书法是传统艺术,它源于古人,接替传承,历史漫长,方法经验丰富,又不断创新发展,为后人学习和继承总结出了一整套完美的学习方法和程序,即:执笔之要领、坐立之姿势、用笔之方法、组字之结构、章法之布局等。具体做法是:其一,遵程序:先学楷,后学行,再学草书及篆隶。步步打稳提技能,循序渐进成大器。其二,重临帖:多读帖,精对帖,重背帖,逐步升华,以达得心应手取其精髓。其三,强修养:博学文,广见识,增智慧提高书法作品之情趣及艺术感染力,无文化修养者只能成为“字匠”。

博采——成功之良师

书法不单纯是汉字书写,它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社会文明。从古到今,历史源远,流派繁多,书风各异,名家辈出,高手林立。古代书圣王羲之,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启功,哪位不是大学者,他们知识渊博,修养高深,永远是书家之楷模。一位书家应该首先是一位学者。故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书家,一要多浏览,激情自开。深厚的文化修养及艺术情趣,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博学、勤奋、卓识的书者才称得上书家。二是常走访,虚心求教。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自习之外常求教书艺较高的方家、老师及同道,并虚心诚意请教,观赏其书艺表演,可直接地、细微地得其真谛,学其之长,补己不足。三是多看展,开视野。各种书展是百佳书作之荟萃,佳作之汇聚,定有佳作呈现眼前,从中悟其道,得启示,学其法,是难得的好机会、好课堂,定会使你书艺技能大为提升。四是深入姊妹艺术中受启示、得收益。书法是无形之画、无声之乐,绘画中的构图似书法中的章法布白;音乐中抑扬顿挫、激昂轻柔似书法中笔画的起伏跌宕、刚强柔韧,是相通的,相互可得到启示,这些正是古人所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经验。

学书有法,遵法依法,定能成之。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