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迅 山水卧游 40×35cm 2016年 |
山水画走向何方,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在想,古人也开这样的研讨会,讨论山水画走向何方吗?可能也开,只是形式不一样。
看中国画的发展,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这个特点不是人为规划,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从楚辞发展到汉赋,又到了唐诗、宋词和元曲,这几步是怎么变化过来的?其实不是里面的本质变了,而是一种形式的转换。中国画也一样,等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当生命力和内在的冲动和鲜活感没有的时候,肯定会出现一种新的变化,如果不变,只能是死亡。
李可染先生最早是学西画的,从他的画面上能看到受西洋的影响,而后呈现的画面是一张大中华的脸,他借助西洋的东西,融入到中华精神文明里面去,他是高手。其实外来的东西对你的精神和思想的影响也较大,就看你怎么吸收,怎么把它巧妙融合起来。
在创作当中,我也有自己的体会,这个体会已经过了20年了。有一次我想画陕北北部的黄土高原,去的时候正好碰上一场雪,黄土高原上茫茫大雪纷飞,我们看不到天,看不到地,基本上天地一色,当时我脑子里想象的,正是我想要的东西,那时我想起了老子的话,叫“恍兮惚兮”,摸不着,只能感受。在“恍兮惚兮”当中体验一种精神,如果能将这个永恒的东西注入到画面,把你的体会放进去,那么画面就有了走向永恒的条件。
从黄土高原回来以后,我的脑子里是空的,参考当时的速写,我画了5张作品。过了20年,再看那幅画,虽然那时笔法不太成熟显得幼稚,但当时那个感受还在画里面。因为我画的时候很纯粹,没有想参加展览,没有想获奖,也没有想卖钱,只是一时的冲动和感受而已。我认为画就是要表达自己的冲动,那样创作的心也会慢慢纯净一点。
周思聪先生在创作的最后那几年,他什么都放下了,放下了名,放下了利,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放下了。他的画里面那么干净、那么纯净,只有自己的灵魂在画面上游走。而且中国画发展到最终,最高级的是精神,没有这个东西,无论如何发展也没法往下走。还有德国的基弗先生,40年在画一个玻璃杯子,一天不同时间画一张,画了5000多张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记忆,不同的光线,这5000多张做出的展览特别震撼,不是画画得有多好,而是它这种理念对事物的把握和持久性,让人看了后很震撼。
应当说,艺术往前走,内置的线脉是永远贯通的,本质不会变,变的只是形式而已。
(本版文字根据论坛速记稿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