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主义大师:图卢兹·劳特累克

发布时间:   作者:施晓琴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式酒馆(石版画) 1893年 劳特累克

提到19世纪后期兴起于法国巴黎的后印象主义流派,梵·高、高更、塞尚是为人所熟知的大师,而年少成名又英年早逝的图卢兹·劳特累克虽然盛名不如他们几位,但也是该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代表人物。近日,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经典·劳特累克作品展”,作为国内首次举办的劳特累克主题展,共展出其90余幅作品,涵盖了绘画、素描、石版画和海报,其中珍贵的纸本版画更是每隔两年才展出一次,观众们可借机一睹这位极具创造力的天才艺术家之风采。

劳特累克1864年生于法国阿尔卑,全名为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这长长的名字显示出他高傲的贵族身份。他的家系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查理曼大帝时代,是法国有名的图卢兹伯爵和劳特累克子爵两大显赫家族的后裔。其历代祖先都是优秀的军人,并且不乏艺术细胞。得益于这种传统风气的熏陶,劳特累克从小就对美术怀有特别的爱好。1872年,出于对学业的考虑,母亲携劳特累克迁到巴黎。两年后,10岁的劳特累克进入中学,可他并不喜欢读书,只要母亲不在身边,他就在课本、字典和笔记本上画画。这时候,他的素描就有一定的功底,不仅能抓住对象的特征,还能以简洁、生动、流利的线条将其表达出来。

劳特累克童年时先后摔断的双腿,和成年后上下身比例严重失调的畸形身材使他变得自卑,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改变,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却也成就了这位天才后来在绘画艺术上达到的极高造诣。虽然年仅37岁就离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19世纪末巴黎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并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劳特累克短暂而极具创造力的艺术生涯正好与巴黎娱乐业的繁荣、现代版画的黄金时代属于同一时期。那个时期,巴黎的海报文化盛行,在剧场文化的快速传播下,石版画作为传播最快的媒介广受欢迎。石版画发明于18世纪末的德国,劳特累克也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石版画家之一。他以严谨的方式制作作品,先在石版上打上素描草稿,其间以拇指擦拭线条,制造出线条之间的疏密感,最后才制成石版画。因此,他的多数石版画几乎是素描的重现,流畅的线条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当时海报才刚被用于商业宣传,多数商家仅制作简单小型的黑白海报,但劳特累克制作的海报颜色鲜艳、造型有力。1891年,劳特累克应“红磨坊”老板齐勒之邀设计一幅巨型海报,由此诞生了西方海报史上的不朽之作《红磨坊与拉·古留小姐》,这是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海报作品。

无论是石版画或海报,劳特累克都在其中运用了浮世绘的技巧,他大胆抛弃了透视法,以线条创造出主观的空间感,并以左右不对称的比例构图衬托主题。劳特累克非常善于使用鲜艳醒目的大色块,亮黄、大红,或是一大块黑。搭配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字体,加上其独特的人物刻画,使得用于商业宣传的海报作品也兼具了艺术性,并成功将夜生活的欢乐场所形象化。这里就必须指出劳特累克笔下的人物画对象,多为巴黎蒙马特一带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阶层平民,并且刻画得极为真实甚至是丑陋。

这种震撼人心的真实是劳特累克艺术的最大特点。他在17岁时就对友人说过:“我尽量描写真实而不描写理想。”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劳特累克对“真实”有着别样的理解和表现,他所描绘的真实是将19世纪末社会动荡造成人们消极颓废的精神面貌以及自身感悟,通过夸张的方式和自内而外的情感宣泄表现出来,是一种夸张的真实、批判的真实。鉴于他的目的是抓住对象的本质,所以对象的外貌有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真正的表现手段是线条,线条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实际上正是他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显著标志之一。因为这种毫无修饰地真实记录,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他寥寥几笔所描绘的夜巴黎红磨坊中的曼妙身姿,窥见19世纪末光鲜亮丽的夜巴黎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人间百态。

作为一位世纪末的画家,尽管他了解当时各种艺术倾向,但他并不苟同于任何流派,也不向大众趣味让步,这是他当时享有较高地位的原因之一,亦是他独具魅力之处。他以独创的画风,影响了后来的几代画家。立体派创始人毕加索,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等都从劳特累克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尤其是“蓝色时期”的毕加索,受他的影响更深。1941年,年仅20岁的毕加索在巴黎亲眼目睹了劳特累克的作品,并说道:“我现在才了解这位矮小的男人竟是如此伟大的画家。”(记者 施晓琴)


编辑:张瑞琪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