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曲流美的虎溪山西汉简

发布时间:   作者:张希平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屈曲流美的虎溪山西汉简

虎溪山西汉简 局部

虎溪山西汉简,1999年6月至9月出土于湖南省沅陵县城关镇西沅水左岸虎溪山一号汉墓,为西汉第一代沅陵候、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的陵墓,其受封于高后元年,死于文帝后元二年。此地春秋时属楚黔中地,战国属楚黔中郡,战国末年秦楚交战,此地一带战事频繁。后秦在此地设黔中郡,汉高祖五年改为武陵郡,始置沅陵县。虎溪山一号汉墓共出土竹简1336枚(段),古隶书写,字迹清晰,书写风格或厚重或流美,按书写内容可分为三种:一、《黄簿》,共241枚(段),其中整简120枚,整简长14厘米、宽0.7厘米、厚0.1厘米,两道编绳,简两端齐平,记载了西汉初年沅陵侯国的行政设置及人口、税赋、耕牛、林木、交通等社会经济生产状况;二、《日书》,占出土简牍的绝大多部分,共1095枚,其中整简约500枚,整简长27厘米,宽0.8厘米,两道编绳,简端齐平,自署篇名为《阎氏五胜》(也作《阎氏五生》),是出土时唯一保持原有编联顺序的十数枚简;三、《美食方》,因残朽严重,出土时已没有整简,现见残简约300段,整理后整简约长46厘米、宽0.8厘米,厚0.1厘米,三道编绳,编绳距简端或简尾1.6厘米,名称为整理者所加,为烹调加工蔬菜和肉类食物的食谱,从现存内容看,多达155条。

虎溪山西汉简《黄簿》概因官方文书之故,书写颇为规范谨饬,字形多扁平,主笔波磔分明,表现出了古隶向今隶演化的强烈倾向;虎溪山西汉简《美食方》仍然较多保留了篆书的字形和结构,但是其中一些字如“上”“令”等字的横画、捺画的收笔提笔出锋,体现出了隶书的波磔意味,另个别字如“半”“饭”等的竖画(竖钩)继承了与里耶秦简相一致的长拖笔。这里我们主要以《日书》为主来分析虎溪山汉简的书写和审美特征。

虎溪山西汉简《日书》所见古隶的书写特征,与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比较接近,基本上仍然为篆书的构形、结体纵长,但是用笔却比后两者要更加灵活率意,笔墨的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其比较显著的书写特征有两点:一是短促、厚重、圆润的磔笔,如“莫”“故”“亡”“家”等字的最后捺笔;二是出现较多的弧势圆转笔画,尤其是左向的转笔,线条变化多由细到粗,可以看到在转向时用笔逐渐加重,但是由于简宽所限,行笔到简左边缘处戛然而止,并未挑笔出锋,显得意犹未尽,如“故”“残”“好”“寄”等字的左向弧势笔画。

虎溪山西汉简《日书》另有部分简用笔比较草率,左向弧势笔画“つ”的书写变得更加夸张,弧势笔画的中间部分向右下倾侧拉伸,如“而”“旬”“两”等字,这种笔圆势曲的转折笔画,恣意流美,动感十足,估计是受到了楚国日常书写风格的影响。楚人书写流行屈曲之美,日常书写以圆曲为主,这种风格尤以鸟虫书为最。可以说,左向弧势笔画“つ”在《日书》中的多次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书写省约、快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楚人的审美风格。

另外,虎溪山西汉简中,部分字的书写,笔画的提按和连带非常明显,甚有行草的意味,可以说用笔已非常接近后世的行草书,如“在”“女”“月”“徒”“寅”等字,尤其是“寅”字的撇画上挑连带笔意非常清晰,我们可以将这些草字看作是汉初隶草的滥觞。这些隶意分明、书写熟练的早期行草字,其书写年代甚早于敦煌汉简、居延汉简中所出现的行草书,其艺术审美价值以及对书体嬗变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