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传移模写——中国古代经典绘画摹本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35件手卷作品,通过择选部分宋、明画作原件与当代名家摹本对照展出的方式,令观众在体会传世经典画作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了解当代名家对经典绘画审美的深刻认知和传统绘画技法的独到解读。“传移模写”是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之一,在一定层面上所述的就是画作摹制。古人十分重视书画摹本的绘制和收藏,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古时好搨画十得七八,不失神彩笔踪……故有非常好本搨得之者,所宜宝之。既可希其真踪,又得留为证验。”优质摹本不但可以承继原作的经典图式和笔墨神髓,同时也为后世留存诸多重要证据,如唐代摹本《王氏一门书翰(万岁通天帖)》、宋代摹本《顾恺之洛神赋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等,都是“下真迹一等”的经典佳作。这些摹本的底本真迹早已湮灭于世,如果没有精良的摹本流传至今,后人将无法欣赏到王羲之、顾恺之、张萱等晋唐书画大家的艺术面貌。辽宁省博物馆为满足书画研究、展示与传承等方面的需要,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展了古书画的摹制工作,先后与荣宝斋、鲁迅美术学院等单位合作,聘请极具传统绘画功力的专业画家摹制古画,为博物馆保留了一批珍贵的摹本精品。此次展出的35件作品中,包括4件宋画、1件明画和30件当代名家摹本。其中备受瞩目的宋代《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亦亮相展览。据介绍,此次展览将持续至今年3月。(罗曼 杨静坤)
上图:宋 马麟 荷香清夏图(局部) 下图:季观之 摹《荷香清夏图》(局部)
上图:宋代 寒鸦图 中图:孙天牧 摹《寒鸦图》 下图:钟质夫 摹《寒鸦图》
图片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碑拓源于唐朝,发展于宋元明清。在没有高科技手段前,碑拓技术一直是一门传统的保存与流传珍贵书法作品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所说的“拓本”和“搨本”都属于名作书迹的复制本,实际上这也是两种不同的复制方法。
“搨”即“摹揭”,是将宣纸或绢等材料覆在真迹上进行复制。“搨本”又分为直接临摹和先双钩后填实两种,临摹到的复制品被称为“摹写本”。
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描红那样一笔过照着原帖写,第二种是用细线钩出点画的轮廓,称为双钩法。然后在点画的轮廓中间填上墨色,称为“廊填”。填色要照顾到原来笔迹的深浅浓淡,日本专家研究,唐代填色原来是一丝一丝加上去的,功夫非常细致。这种摹本就是“双钩廊填硬黄本”。摹写好以后,就多了一个副本,这就是摹本。著名的“神龙本”《兰亭序》就是“双钩填廓本”。
“摹搨”进行的重要条件是“透明”,在暗室中依窗映日(透光)钩摹,得到的摹本被称为“响搨本”。
由于摹搨是直接覆在真迹上进行复制,因此出来的效果几乎以假乱真,所以又被称为“下真迹一等”。唐太宗将复制《兰亭序》的任务交给了冯承素,可见他精湛的摹搨手艺。除了冯承素以外,唐代还出了很多摹搨技术精湛的名家如赵模、诸葛贞、韩道政等。
“拓本”是用宣纸和墨在金石或其他刻物上进行椎拓所得,它是从实物上蝉蜕下来的。因此又称为“蜕本”或“脱本”,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椎拓”。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朝时已有椎拓的方法,但无存世实物。现存世最早的拓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清末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其后有“永徽六年”的唐人墨迹,可以断定为唐朝初年的拓本。
椎拓的技法主要有扑拓和擦拓两种。扑拓是用拓包蘸墨直接在拓纸上扑打;擦拓就是将拓包蘸墨在拓纸上一擦而过,擦拓速度较快。由于扑拓多在垂直方向用力,适合椎拓表面凹凸不平或者小的器物;擦拓适宜椎拓表面比较平坦的器物。拓本本身也是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因刻物有毁伤风化等变化,因此早期或石刻原物已佚的拓本,就显得非常珍贵。黄庭坚就曾有“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之语。
在宋元以后,“搨”、“拓”二字常常混同,因此就将“摹写本”和“双钩填廓本”统称为“摹本”,以与“拓本”有所区别。
拓本的名目很多,按其艺术和学术价值而论有:原石已佚且存世仅一本的拓本被称为“孤本”;仅存世数本的拓本被称为“珍本”;损泐较少的早期拓本被称为“初拓本”;某某字未损的拓本被称为“某某字未损本”;出土时初拓的拓本被称为“出土初拓本”,这些均被称为“善本”。
按其出处及来历又有:像《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帖》这些宫内所刻并且拓赐给大臣的拓本,被称为“赐本”。在宋代曾设立榷场与金进行贸易往来,此时流行的比较粗率的拓本被称为“榷场本”······由于拓本所具有的文化及经济价值,历来作伪者也很多,比如原物已毁坏或已失传,而进行重刻的叫做“重刻本”;原物尚在,但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或者缺损,后人依旧拓重刻的叫做“翻刻本”,作伪者为了骗取人们的信任,根据资料杜撰成文,妄自书刻的叫做“伪刻本”,此外还有嵌蜡填补、染色充旧、题跋作伪等多种手法。
在复印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它们都不失为保留和传播书画艺术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今天我们在欣赏和学习前人艺术的同时,也应感谢古人所创造的复制方法。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