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
《路人记忆一号》
继去年佳士得拍卖人工智能画作后,今年春天,伦敦苏富比将迎来又一件人工智能艺术品。由德国艺术家马里奥·克林格曼发明制作的装置《路人记忆一号》将于3月进行拍卖,这是第二件在世界级拍卖行进行竞拍的人工智能艺术品。
人工智能艺朮引发艺朮市场革新
《路人记忆一号》由一个内置 AI 计算机“大脑”的木制餐具柜,和上方连接的两个屏幕组成。计算机通过实时工作,将一系列想象的男性和女性的扭曲面孔投射到屏幕上。和过去市面上由人工智能“创作”,却最终由人为干预挑选、策划而成的艺术品不同,《路人记忆一号》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其“实时创作性”——当观众正在注视屏幕的时候,肖像流也正在被AI无穷无尽地生成出来。
《路人记忆一号》屏幕上呈现的画作由AI通过学习数据库中来自17-19世纪的数千幅肖像画而成。这些画作是独一无二、转瞬即逝的:没有任何两张画像是相同的,且一经显示永远不会再重复出现。
这件装置的创作者、德国艺术家马里奥·克林格曼此前热衷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马里奥·克林格曼在接受英国《每日邮报》采访时介绍,“《路人记忆一号》未来即使没有我的参与也能够不断创作出新画面,”克林格曼表示,“我希望当观众看着一张张转瞬即逝的脸时,能够产生与我相同的情感。”对于能够参加大型拍卖,克林格曼也是相当惊喜:“在拍卖会这样一个公共场合展示我的作品,并得到来自观众的反馈令人期待。”
“当代艺术的特性就是不断打破边界。”苏富比方面认为,“人工智能艺术是最新的创新,在艺术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克林格曼的作品屹立在我们这个领域的令人兴奋的新纪元边上。”
这可不是第一件由人工智能进行绘画创作的艺术品。在去年的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幅名叫《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 该画最终售价43.25万美元(301万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了7000到1万美元的预计售价,与当时同场拍卖的一幅毕加索画作的价格相当。由此引发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和艺术市场变革的争论。
《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描绘了一个略显模糊的穿着黑色礼服白领子的微胖男子,绘画右下角的签名显示了创作它的实际算法。画作的作者是来自巴黎的三个25岁年轻人,他们通过软件运行了1.5万张经典肖像,以使得软件理解肖像规则,然后使用谷歌的研究员开发的新算法,产生一系列新的画像。最终他们选择了其中11幅,并称之为“贝拉米家族”。
人工智能艺术或逼出新的毕加索和凡·高
机器是否可能拥有创造力?机器具有创造力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未来的艺术家职业会不会被人工智能的绘画创作所取代,最终影响到艺术家的生存空间?“最终,AI与我们的竞争总是迫使我们做得更好,”克林格曼说道,“从而让人看清是什么让我们人类与众不同。”
2018年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著名当代艺术家邱志杰于UCCA举行的最新个展“邱志杰:寰宇全图”上,邱志杰与人工智能专家何晓东博士合作,通过大数据创建和语音与词汇联想,创作出带有邱志杰“艺术基因”的AI地图。“今天的艺术家所干的很多事情,绞尽脑汁想方案之类的事情,可能本来AI就比我们干得更好。只是AI出来之前我们得费好大的劲来完成它们。让AI逼我们一下,我们或许有机会成为新的毕加索和凡·高。”邱志杰说。
随着技术的新突破,各个领域的人工智能均受到广泛瞩目。但和围棋、电子游戏等竞技项目不同,人工智能艺术只可以说是新兴“科技艺术”的一部分。本届广州三年展主策展人张尕告诉记者,近年来热门的“科技艺术”本质仍然是艺术,在更多的时候,其中的“新技术”具体体现为艺术家所创造、发明并应用于创作当中的技术,“科技艺术”的本质仍然是艺术,而非科技。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认为,目前看来应该不会:因为,当遍地都是人工智能作品时,就会更显出艺术家徒手创作的艺术特色的珍贵。艺术家手创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思想创意也许比采用各种间接工具的创作都来得更加灵活和富于改变。未来的艺术品市场上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作品,其创新价值或许会逐渐递减,稀缺性会减弱,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创作出的作品也会更加多姿多彩,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将会有更多的提升。
当有人质疑人工智能的绘画不是真正的艺术。《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的创作者却坚持这也是艺术的一种。在他们看来,即使是算法创造了图像,但也是通过人的思想来决策的,而算法中的随机性功能决定了最终的每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
编辑:职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