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苏轼《浪淘沙·探春》
隋·展子虔(传)《游春图》卷
绢本设色,纵43cm,横80.5cm,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游春图》,
张伯驹卖了弓弦胡同的宅子,
那是是京城数一数二的名宅。
《游春图》,
画的是郊外“踏青”,
桃李盛开,碧草成行,
春水涟漪,山色一片。
人物殿阁点缀其间,
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或乘船,
在花团锦簇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
最早打破了山水画中
山、船、人物不和比例的局面,
是中国山水画从稚拙到成熟的过渡,
开“金碧山水”先河。
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01/
笔墨
展现出汉魏两晋南北朝后
山水画从雏形到初创的风格特征
山峦树石
此处用细笔勾勒轮廓,不加皴斫,却是朴拙劲朗。
人物
以细致的线条勾摹,用粉点成,加重色区别衣裙。形态上虽没有太大的变化,却是气韵生动,活灵活现。
树叶
所绘有勾笔和散点的画法,但更类似“个”“介”字点法,显得朴拙古拗。
树干
画山石不用皴法,画松干没有松麟,画松针不是细针。运笔成熟,笔墨变化丰富,虽没有太多的穿插变化,仍能看出山石树木的质感。
船只
细线条将船只描绘出来,逸笔草草,别有趣味。
寺庙
用简单的象征性画法描绘,其斗拱类似于宋徽宗的《瑞鹤图》,是此画引起争议的关键。
民居
依旧是简单的象征性画法,通过线条粗细变化表现出屋宇的基本形态。
山石点苔
用细线圈出,再用青色填入,形态虽变化不大,却是劲健爽朗。
湖岸
虽草草几笔,水岸分离,跃然眼前。
02/
设色
开李思训、李道昭父子
“金碧山水”的先河
青绿
山顶
用石青、石绿描绘轮廓,再填以颜色。
泥金
山脚
用泥金晕染山脚,浓重的青绿与沉厚的泥金形成对比,突显了春日的绿意葱茏。
桃红
花朵
用白粉和桃红点染,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深绿
松针
用深绿点染成松针,树的形象跃然纸上。
纯白
云朵
线条勾勒卷云,并敷以白色。
03/
构图
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右上绘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极具气势;
右下绘土坡,低坡丛树木,山路蜿蜒,是山的眼神,是全图更显稳重。
左下绘低峦小山,与右上遥遥相对;
中间大片水域,波光粼粼,一只小船、三四人物点缀其间,更显生动。
04/
题跋
历代各家荟萃,书风各具神韵
宋·赵佶题签
清·乾隆跋(左) 明·无名款跋(右)
元·冯子振跋
明·董其昌跋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