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元,祖籍湖南祁阳,1946年生于陕西汉中,堂号半耕,副研究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汉中市博物馆副馆长、汉台区人大代表、汉中市暨汉台区政协委员、汉中市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陆游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汉中书法院名誉院长、汉中石门印社名誉社长、汉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 李振峰
中秋时节,拜读了王景元先生大作《半耕堂文辑》(简称《文辑》),我又增几分敬意。书中收入景元兄80篇文章50万字,分为“秦城汉基”“石刻探究”等八部分。纵横汉中数千年时空,凝聚作者三十载心血,图文并茂,茹古涵今,是一部探究两汉历史、讲述汉中故事的好书。
文史研考功卓著。此书博而不繁、详而有要,既有概略、又见精微,条理清晰、文采斐然。王兄深入秦岭巴山,跋涉汉水嘉陵,读研典籍史料,踏勘细观摩崖,发微钩沉、论著纠误。《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记考释》一文,文史大家石兴邦先生肯定为“很有水平的论文,解决了石门碑刻中聚讼多年的一个疑问题”。“为石门石刻研究中有分量和高水平的成果之一”。《郙阁颂摩崖的损蚀和保护》和《明代川陕农民起义的两通碑刻》被文博专家雒长安先生认为:“廓清两处流传之误,是有独到见解的好文章。”《陆游在汉中时的幕友事迹述略》一文,著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家骏先生评为:“上乘的学术论文,绝不比一些大学学报文章逊色。”景元兄《汉中、南郑、褒中等地名刍议》《新石器时代的龙岗原始居民》《褒国和褒姒》《汉水·汉中·汉朝和汉王遗迹》等专述,也是很有说服力的文史佳作;对东汉张修印章、汉代鎏金铜尺、汉代绿釉陶厕、孔子像赞碑、张骞之孙张猛事迹、东关回族忠烈大冢、京剧《贩马记》等考证之文,则是拾史之遗、补史之缺的难得史料。景元兄十多年前从市博物馆副馆长位上退休,他是一朝从业,终身有责,退而不休,耕耘不止。数十篇溯源窥古之作,我看到了文史名宿的大家风范,看到了汉中文史的灿烂华章。
雅俗共赏好文风。景元先生熟读经史、学养深厚。五十多年潜心书法,名家碑帖十分熟悉,碑帖大多是美文妙作,格调高雅,隽永通神。他长期在文博单位工作,既要登堂入室向教授学者请教切磋,又要出入山林、寻踪觅迹,自然见多识广、气宇宏阔;他朴实沉稳、谦虚好学、胸怀宽阔、眼界高远,以博学立身,以才学行世,形成了言简意明、实事求是、雅俗兼通、平和朴素的清新文风。文章证据充分、语言准妥,节奏稳健、娓娓道来,对己对人就事论事、不妄自菲薄、不夸大其辞,理直不气壮,得意不忘形,如饮茶品酒,读之有幸,回味悠长。
石门专论数上乘。著名的褒谷口在秦岭南麓,《读史方舆纪要》云:“褒斜之道,夏禹发之……秦时已有栈道。”《史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公元63年汉明帝下诏在此开凿长15米世界第一条穿山隧道,名叫“石门”。天险通途、自为胜景,文人官吏、咏叹无数,既有美文、必愿长存,石门内外摩崖就多达百处,各具姿态、蔚为大观。50年前修水库精选十三方石刻移置于汉中博物馆,此“十三品”为“国之瑰宝”!数不清的文人书家为之倾倒,临摹研究多如牛毛。景元兄醉心翰墨、专注汉隶,行家里手加近水楼台,他以文史家的手笔、书法家的眼光,几十年细观揣摩,若干次心摹手追,就教于大师名家,体会于笔墨纸端。他写下的20余篇专论,匠心独运、手眼老辣,篇篇精彩、不同凡响!他是出于书法而醉心石门,还是研究石门而醉心书法,我不好妄定,但他石门研考和书法均取得了大成就。始于秦臻于汉的隶书,摩崖密集此处则全国罕见。《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纪》、北魏《石门铭》、宋时南郑县令晏袤三方隶书等摩崖,加上景元兄潜心研究的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和汉代简牍,均是隶中翘楚、习书范本。以上摩崖美妙何在?请看《文辑》便知。景元先生习书50多年,汉隶为基、兼习二王等,最为精妙的还是隶书,可谓含英咀华、探骊得珠,其隶书堪称上佳,方正典雅,疏密得当,瘦劲端严,笔道飘逸。从他的书法中尚可看出《大开通》奇劲古拙、《石门颂》天真奔放、《杨淮表纪》润泽茂挺、汉代简牍的质朴率真等笔意风姿。他的书法隶中有篆、两体杂糅,浑朴苍劲、形神兼具,是石门摩崖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结合,师古又出古,承前又出新,规整中存博大,古朴中有放纵;宽宏与灵秀融一身,高古与苍茫合一体;平实不失品位,直率却有天真。吸纳石门摩崖精髓,聚集汉隶名碑风采,自成一体,十分难得。多次基层活动中,我看到他写得满头大汗,但索字的人群仍排成长队,这是艺术性和群众性结合的生动体现。
尊师善友大情怀。汉中书法名家徐毓泉先生幼承家学(其父徐泽生是书法大家,也是王世镗挚友),熟临北南碑帖和章草,兼习汉隶二王,是当代书法名人,也是景元兄的书法老师。50年来,景元兄对老师毕恭毕敬,虚心求教、刻苦习研,四时八节、大凡小事,必看望问候,师徒缘深、情如至亲。老师仙逝后,每逢清明必追忆缅怀,多次撰文怀念,不遗余力举办老师遗作书展、捐赠藏书博物馆、结集印书等,师徒情谊在汉中文化界传为佳话。同时,景元兄对老同志始终以后学自处、礼敬有加。他与人为善、厚道处事,谦虚诚恳、稳重和气。他是汉中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汉中书法院名誉院长、汉台区书协主席,但从不倚老扎势、不以艺高而自满。筹办书展等活动他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打扫场地、具体布置等,对年轻同志则帮助关心鼓励,自有长者之风。
景元先生不忘初心,勤奋耕耘,硕果累累,无愧他副研究员之称号。也无愧党委政府授予他的文艺工作“突出贡献奖”殊荣。多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入展获奖很多,也无愧市区两主席之名位。
读了景元先生《文辑》,我更加敬其责、慕其文、感其德、钦其勤!七十翁,心尚雄,文追司马风,书出石门中。如杜牧诗云:“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蟾宫折桂,仍尽初心之责。精神足嘉,襟江带湖射牛斗;成就辉煌,腾蛟起凤上重霄。成就何来?我想到了“半耕堂”,我私下揣摩:或是半辈子文博书法耕耘,或是文博书法各一半,或是先生说文博是半路出家,抑或兼有,总之,是个心手俱勤的劳动场所,先生无愧于这个斋号。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