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因此,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对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我们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林梅 )
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