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战省
中秋节后返程的前一天,“秋老虎”似乎还在发威,淡蓝的天空中飘着薄薄的白纱,从华阴西岳庙出发,沿着北赤路向东,大约半小时车程就到了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李战省 摄)
这里是黄河、洛河和渭河交汇的地方,“三河口”大致就在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几”字右边的弯钩处。
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点之“三河口”(李战省 摄)
远远地就能望见雄踞高地的潼关古城。穿过南门,便是水坡巷。村落建在古城北面,布局错落有致,村中民居青砖青瓦老门扇,家家户户门前麻石绑坢,卵石路面,绿荫遮檐,树影斑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古往今来,彰显着秦人风骨……那棵枝繁叶茂横卧于巷道上面的古槐引了许多游客打卡留念;在我看来它更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真诚地弯着腰在家门口迎接四方来客——在游客的眼里,水坡巷是一道美丽自然的风景。
走出水坡巷,绕着蜿蜒曲折的坡道我登上潼关古城,试图用自己的眼睛找寻“潼关为啥是天险”的答案,目之所及皆沟壑纵横,而当地流传的顺口溜似乎更加形象具体——“潼关城两头尖,北靠黄河南靠山,蝎子山、凤凰山、麒麟送子印台山,五里暗门不见天,西走十里脚不干,六座城门两水关,上到城墙转一圈,看到天下第一关……”这样复杂的地形兵家必然易守难攻,难怪称之为“天险”。千百年来,这里演绎了中华民族多少历史长歌,或悲或喜;千百年来,这里承载了关中汉子多少理想追求,或远或近……
潼关古城之水坡巷(李战省 摄)
朝西北顺着黄河流向远眺,可以清晰地望见雄伟的风陵渡大桥,一桥连三省。我无暇去想“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美丽爱情故事,而是想到了中条山。也许传奇的风陵渡见证了当年那八百年轻的“陕西楞娃”们由此奔赴前线、血战中条山,弹尽粮绝,宁死不屈,回望关中,齐吼一声“走!”,便纷纷跳下悬崖,坠入滚滚黄河,慷慨赴死为国难……
这是何其悲壮的啊!人常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他们性子直,嗓门大,是冷而不楞,为人处事不爱拐弯抹角;他们有着“没事不惹事,遇事不躲事”的无畏气概;他们有着“渡河险处自撑船”的顽强意志和自强品质!这又是何其令人感佩的啊!
潼关古城水坡巷古槐(李战省 摄)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夕阳渐进,西南面若隐若现的黛青色就是华山,层峦叠嶂,起起伏伏,连接着关中东部的广袤大地,在这里它谨代表我们民族的祖脉并以“华夏之根”的名义,恭敬地目送我们伟大的母亲河浩荡东去……幸甚至哉,天佑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