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子洲:红果满枝头 富民有盼头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111.jpg

金秋时节,榆林市子洲县的山峁沟壑间处处飘散着果香。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禀赋,以山地苹果、鸡心果为代表的特色果业蓬勃发展,铺就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谋划特色发展

近年来,子洲县紧扣“药果羊齐抓,一二三融合”核心战略,充分发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优势,将果业作为富民增收的关键抓手。依托“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陕北山地苹果示范县”等金字招牌,紧抓陕西省苹果产业“北扩西进”战略机遇,加速推进山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子洲全县山地苹果总面积达18.2万亩,成功引进了长富2号、瑞雪、秦脆等34个优良品种,年产量约10万吨。此外,通过统一采购农资、免费发放有机肥等措施,子洲县已逐步形成了“稳量提质、创牌增效、转型升级”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正稳步推动“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宏伟愿景成为现实。

成果丰硕:山地苹果夯实富民根基

初秋时节,子洲县的群山梁峁间果香四溢。早熟的嘎啦苹果迎来采收季,一颗颗红润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与田间地头农户们忙碌有序地进行分拣、装箱、打包的身影,共同绘就了一幅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动人丰收画卷。

在子洲县何家集镇苗家沟村种植大户加中和的500余亩苹果种植基地里,成片的红嘎啦苹果压弯枝条,工人们正忙着分拣、装箱。仓库旁,一箱箱经过精心分选、打包完毕的优质一类果整齐码放,等待客商装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的嘎啦品质特别好,这些今晚就要全部装车发往上海。”加中和一边忙碌一边介绍,“我经营的200 多亩嘎啦今年估计能收获 30 多吨,早已被全部预订一空,产品质量好,根本不愁销路。”

丰收的喜悦不仅写在种植户的脸上,也惠及了当地参与务工的农民。果园里,七八个工人正手脚麻利地采摘苹果,分拣装箱。“我常年都在这里打工,春季修剪、夏季打药、秋季采收、冬季涂白防冻,一年下来能挣2万多元,很不错了。”62岁的务工人员李爱艳露出幸福的笑脸。

与传统的红富士等晚熟苹果不同,嘎啦苹果最大的特点就是“早”。早在8月下旬开始,子洲的嘎啦苹果便抢“鲜”上市,填补了这个夏季水果收尾、晚熟苹果尚未上市的市场空档期。

加中和高兴地告诉记者:“卖完嘎啦,正好可以专心管理园里的晚熟富士,两不耽误,整体收入能增加不少。”

据了解,目前子洲山地苹果年产量约10万吨,亩均收益5000到6000元,带动全县果农人均年增收超1600元,成为托起群众“钱袋子”的支柱产业。

创新突破:特色果品开辟增收新赛道

金秋时节,子洲县周家硷镇连绵的塬峁上呈现出一片火红景象。由陕果集团通过土地流转打造的2000亩鸡心果种植基地,迎来了首个丰收年。该基地整合了前湾、中湾、后湾3个村的土地资源,如今,园内一颗颗形如鸡心、色泽艳丽的果实沉甸甸地压弯枝条,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一颗颗红润的鸡心果,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为周家硷镇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描绘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动人画卷。

这片丰收果园的成功运营,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带动村民实现就业增收。当前,“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干活有薪金”已成为3个村村民们的真实写照。该基地采用“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在果园日常管理、作物养护等全流程工作中,优先吸纳周边村民参与,让村民无须外出就能实现多元增收。

后湾村68岁的村民刘东花,就是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刘东花说:“我在果园干了3年,一年能挣1万多元。”据了解,像刘东花这样在基地实现稳定就业的村民有近40人。到施肥、疏果、采摘等用工高峰期,基地日均用工量超过80人,不仅切实解决了3个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更让“离土不离乡、就业在家门口”变成了现实。

村民能稳定增收,背后是鸡心果产业可观的经济效益作支撑。鸡心果学名为锦绣海棠,因外形美观、口感脆甜、营养丰富,近年来在市场上的认可度持续攀升,逐渐成为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特色果品。陕果集团正是看中其市场潜力,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阔的市场渠道,将这片黄土旱塬精心打造成了高标准现代化果园,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基础。

据基地负责人刘彦富介绍,今年是鸡心果首年丰产,预计总产量可达30万斤,按照当前市场最低收购价,产值将突破150万元。随着果树逐渐进入盛果期,亩产和产值还将大幅提升。这片曾经的黄土旱塬,正因这小小的鸡心果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鸡心果成了带动群众增收的“金果果”。

从民生效益到产业价值,周家硷镇通过土地流转,打破了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升。而特色果品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旧面貌,更吸引了部分年轻人返乡就业,为乡村注入了人气与希望。

如今,子洲县正以“一粒果”串起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推动果业标准化、品牌化升级。山地苹果与鸡心果的“双果”交响,奏响了黄土高原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曹锐敏 通讯员 闫峰 高少莹

(本版图片均由闫峰摄)


编辑:林夕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