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唐伟) 近年来,洋县县委、县政府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目标,创新实施“374文明提升工程”,通过强化县、镇、村“三级联动”,开展“七大行动”,落实“四季评议”,推动移风易俗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成功引导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践行”,以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机制保障:织密基层治理“制度网”。洋县以“三级联动”为核心,构建权责清晰、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为移风易俗筑牢根基。
健全制度,凝聚合力:成立“374文明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制定《推进移风易俗促进文明乡风的措施清单》等文件,明确分工与责任。通过走访540余名群众代表,出台《洋县婚丧嫁娶改革指导意见》,对民俗流程、宴席规模、礼金限额等作出量化规定,确保政策合民意、能落地。
修订村规,树立标尺:指导全县287个村(社区)按“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原则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丧标准、孝老爱亲等内容细化为可操作条款,并配套奖惩机制。通过广场悬挂、手册入户等方式宣传,群众知晓率超95%,实现潜移默化的自我约束。
激活“四会”,强化自治:建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四会”组织,吸纳老党员、乡贤能人等加入,修订《红白理事会操作指南》,创新“三提前两介入”工作法。2024年以来,累计劝导简办红白事400余场,节约开支超1000万元。
载体赋能:打造移风易俗“实践台”。洋县创新教育手段与活动载体,让群众成为文明提升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涵养家风,厚植根基: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为主题,举办家风家训评比大赛等活动,征集优秀家训1200余条,编印相关书籍2000册,打造主题广场、文化墙8处,赠写悬挂家训牌匾4000余幅。将家风建设纳入“文明家庭”评选,2024年评选县级以上文明家庭70户,李宝明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四季评议,树立榜样:以村(社区)为单元,落实“一户一表”,按“小组打分、代表评议、村内公示”步骤,每季度评选“十星级文明示范户”并颁发荣誉牌。评选结果与爱心超市积分、村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树牢“有德者有得”导向,累计评选示范户2.5万余户,群众文明意识显著提升。
创新易俗会,打造样本:以“鹮乡易俗会”为载体,借婚丧嫁娶人员聚集契机引导新风。倡导婚事新办,举办“连理会”340余场次,规范“晒幸福、传家风”等五步流程;倡导丧事简办,举办“追思会”170余场次,传递“厚养薄葬”理念。
宣传聚力:唱响文明新风“大合唱”。洋县依托“文艺+宣讲+融媒”矩阵,让移风易俗政策“接地气”、文明理念“入人心”。
文艺育人,丰富供给:推进“强基工程”,举办“移风易俗曲艺作品大赛”,组织群众排演原创作品48件,情景剧《幺六八 一路发》等广受好评。深化“文明实践月月行”,开展“宣讲+文艺+服务”活动76场次,提升群众参与度。
品牌宣讲,传递心声:擦亮“鹮乡有理”宣讲品牌,举办宣讲师风采大赛,选聘10名县级宣讲师,建立人才库。打磨“方言土语+身边故事”课件,开展“孝美故事会”“板凳微课堂”等微宣讲1800余场次,让文明新风扎根基层。
融媒推广,营造氛围:建立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联通机制,开设“文明提升看鹮乡”专栏,推送凡人善举文章268篇、短视频73期,阅读量突破50万次,营造“人人学模范、处处敬模范”的良好氛围。
如今,洋县“374文明提升工程”呈现“建机制”与“搭平台”同步、“破旧俗”与“树新风”双向、“政府导”与“群众动”同频的鲜明特点,有效改善了农民精神风貌。下一步,洋县将持续完善工作模式,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生产生活,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更强文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