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红军)9月25日,宝鸡市新闻办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高新区专场,全面介绍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1992年获批的国家级高新区,宝鸡高新区在“十四五”期间历经多重考验,以“向高而行、向新而进”为导向,在综合实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城市建设、民生福祉六大领域实现突破,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核心指标稳步增长 跻身全国百强园区
“十四五”期间,宝鸡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三大战略”,推动钛及钛合金等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升级,高铁新城等三大板块加速壮大。数据显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5%、7%、13%、15%;市场主体从1.4万户增至4万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49%,产值占全市总量37%。
凭借强劲势头,宝鸡高新区2021年跻身全国高新区50强,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五年累计斩获国家“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等十多项“国字号”荣誉,成为宝鸡产业与创新双核心。
优势产业领跑全球 集群效应凸显
依托“中国钛谷、丝路车城、装备名城”基础,宝鸡高新区通过“抓项目、建园区、强保障”,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五年间,累计引进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91个,建成钛及新材料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调整1966亩商住用地为工业用地,实现土地集约与产业聚集发展。
目前,高新区聚集600多户钛材企业,2023年钛及钛合金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吉利宝鸡基地带动汽车本地配套率从“十三五”末的15%提升至30%;宝鸡机床厂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法士特重型汽车变速器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291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27%,产业“硬实力”持续增强。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成果赋能发展
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宝鸡高新区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平台搭建、生态优化“三大工程”。出台创新驱动十条措施,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设立科技金融超市,建成宝鸡科创中心与创新港一期;组建陕西钛谷集团等机构,提供全链条支撑。
截至目前,宝鸡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创新平台54个、孵化平台16个,高新技术企业436户、科技型中小企业420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1户,数量均占全市50%以上。“捷联动调”陀螺仪助力神舟二十号升空、高阻隔柔性复合管保障我国首次高压力纯氢管道试验成功等成果,彰显创新驱动作用。
双循环格局构建 “宝鸡制造”走向世界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宝鸡高新区推动综合保税区2021年封关运行,目前已入驻85户企业,首创“保税物流+中欧班列/国际公路运输”双驱物流模式,助力产品直达中亚、欧洲,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从“十三五”末的16亿元翻倍至36亿元;建成进出口仓储展示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便利市民选购进口商品。
在国内开放领域,高新区作为全省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推动与7家国家级高新区实现162项政务服务跨区通办,在多地设立12个飞地孵化器;与西安高新区合作实现“西安研发,宝鸡制造”,联合建成航天液体动力制造产业基地,“双开放”实现历史性跨越。
产城融合加速推进 新城活力彰显
“十四五”期间,宝鸡高新区重点打造高铁新城、科技新城两大板块。高铁新城完成12条断头路打通、3条瓶颈路拓宽,建成8个绿地公园与3个安置小区;科技新城加速布局产业项目,投用宝一中科技新城校区,建成宝中科技新城高中,全民健身中心、市妇幼保健院科技新城院区主体完工,活力新城雏形初现。
过去五年,高新区每年保持2万人净流入,实现“以产强城、以城聚人、以人旺城”良性循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8平方米,城市品质与宜居度显著提升。
教育医疗生态齐改善 群众获得感增强
针对民生需求,宝鸡高新区“十四五”期间共投入2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20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2万多个学位,组建6个教育集团,形成完整教育体系;推动3所三甲医院落地分院,实现三甲品质医疗从无到有。
生态建设上,打造10公里渭河生态滩区,串联4个生态公园形成水生态景观长廊;乡村振兴领域,通过“村企共建”帮助5375户脱贫群众稳定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较“十三五”末增长了22%。
下一步,宝鸡高新区将继续聚焦“高”“新”定位,推动产业升级、创新赋能等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新篇章,为西部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