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9月17日下午,“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学术对话会在陕西商洛柞水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诗歌的本土性和世界性”为主题,共设置三场对谈,来自中国和拉美多国的16位诗人齐聚一堂,展开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
对话会首场以“当安第斯之夜的后裔遇上庄子和咏春拳”为主题,聚焦本土文化基因与全球视野如何交融共生、共同塑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中外诗人从道家智慧、地域传统、生命体验等维度出发,探讨诗歌如何在接纳未知、联结孤独、传承使命的过程中,让民族的独特表达转化为属于世界的语言。
数字时代的技术浪潮与文化交融,为诗歌赋予了新鲜的存在形态与丰富的探索空间。第二场对谈围绕“数字巴别塔与全球在地化”展开,诗人们就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影响、网络传播的新可能、诗歌与生活的本质关联等话题分享见解,展现出诗歌在锚定自然记忆、连接时空万物、回应时代变革中永恒的生命力。
在以“从白银之城波托西到珠峰上的星空”为主题的第三场对谈上,诗人们通过追溯地域文学脉络、探讨地缘文化影响、分享跨文化阅读体验,进一步探讨和关注诗歌的本土性和世界性关系,在交流中确证了诗歌作为“个体世界之门”的特质——既扎根具体的文化土壤,又在人类共通的情感与追问中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
“当我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仰望星空,回想起的是古希腊智者与古中国先贤在苍穹之下的追问与思考。一个现代人,可以向千万年之前的古人举起酒杯,跨越时空寻找知音,这就是诗歌的天性。我甚至相信,旅行者号探测器寄往外太空的金唱片也能在宇宙中找到共鸣。”最后一位发言的是中国诗人王少勇,他认为,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都有可能互相理解,进而接受普遍的价值,实现文化的互认与交流。“我们终究会面对同样的星空,问出相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