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青春:一位23岁烈士的不灭呐喊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报

组图:刘林圃烈士遗稿《满洲问题与中国》 供图:陕西省档案馆

刘林圃同志在黄埔军校 供图:陕西省档案馆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正阳路街道办事处锦阳坡刘林圃烈士墓园内的雕像 供图:刘国营

“ 我们不希望仁慈的上帝来救我们……我们只有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相信中国民族自己可以胜利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拿自己的力量,寻找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陕西省档案馆的透明玻璃展柜内,一份泛黄的手稿静静躺着。几十页文字用毛笔竖写而成,笔力雄健,字里行间仿佛仍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是一位年轻烈士的未竟之作。22岁的刘林圃烈士奋笔写下的《满洲问题与中国》,共44页,约2万余字。墨迹未干、稿件未竣之际,他已倒在枪口之下。
  在文章中,刘林圃用马列主义观点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阐明了发生侵略战争的根源,提出了挽救满洲,甚至中国的途径。据《满洲问题与中国》遗稿原文整理者、铜川新区原作协主席郭建民介绍,烈士牺牲后,该手稿由刘林圃的大哥刘林山携带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家将遗稿交给党组织,在陕西省档案馆珍藏至今。

热血青年的觉醒与成长
  “ 我三爷是家族永远的骄傲,”近百年过去,堂孙刘国营提起三爷刘林圃,言语中依然难掩激动,“他的精神对我们后辈是鞭策,更是鼓励。 ”
  1909年5月,刘林圃降生在耀县刘家河村(今铜川新区新城村刘家河)一个贫寒农家。他幼年丧父,母亲带着兄弟姊妹7人艰难生活,父亲早逝的阴影笼罩了童年,却淬炼出他异于常人的坚韧。刘林圃勤奋好学,志向远大,14岁时便以优异成绩考入耀县高等小学,因不满学校落后封闭的封建教育,在即将毕业时因参与学潮运动被开除学籍。辍学后的他到油坊打工,目睹掌柜欺压伙计,因与之争斗,被解雇回家。
  在旧社会阶级压迫、民不聊生的现实悲境中,刘林圃渐渐萌发出追求光明的抱负。他一边从进步报刊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一边思考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出路。1925年,刘林圃在一名回乡探亲的军人带领下,到河南开封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当兵。因聪明能干,不久被提升为团部书记官,部队转战到直隶省时,他任营部军需官。
  革命的洪流裹挟着这个有志青年。1927年,刘林圃考入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了《社会进化简史》《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等马列著作,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继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他立下铮铮誓言:“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这一年,他18岁。

铸就信仰丰碑
  大革命失败后,刘林圃受党组织委派前往河北滦县、唐山一带从事革命活动,秘密开展兵运工作,后任中共天津市委军委书记。1930年夏,因参与领导平津地区地下党组织发动的城市革命暴动和游行示威活动,刘林圃不幸被捕入狱。长达11个月的牢狱之苦没有压垮他的意志,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官禄引诱,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同年秋,经友人营救获释。
  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他,回到了家乡耀县,再度入党,履行着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诺言。
  这 一年,他21岁。
  笔墨为剑 唤醒民族意识
  在居无定所的革命生涯当中,刘林圃时刻不忘发奋学习,不仅熟读马列主义理论书籍,还自学了英、俄、日等多门外语。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他学会用马列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审时度势,研究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刘林圃忧心如焚,奋笔疾书,写下了《满洲问题与中国》。文章从当时中国所处的现实出发,对政治时局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开篇就写道:“世界走入一个创伤的劫运,一切都在错综的矛盾之过程中发展着。一切都表示着撕斗,他的总的渊源是现阶段的社会组织,他的最普遍最剧烈的表现是不断的战争,在战争的世界里,人类的命运是异常悲惨的,而中国民族正是这里面的头刀鬼,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主要问题。”接着层层递进,对政治、经济、历史、外交、军事、地理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解救满洲、解救中国的举措,得出了“我们不相信今天的世界上有和平、有正义,我们不希望仁慈的上帝来救我们,更不希望那骗人的卖当郎中信口开河,我们认清那日内瓦是分赃所,是屠宰场,是俎台,是鱼市,我们只有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相信中国民族自己可以胜利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拿自己的力量,寻找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等精辟论点,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通篇闪烁着马列主义的思想光芒。手稿虽然最终未能完成,可那救国救民的精辟论断,今天读来仍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这一年,他22岁。

《意见书》为革命队伍指明方向
  1932年1月,刘林圃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反帝同盟军的驻地——甘肃省正宁县三嘉塬看望谢子长等友人。通过交谈和耳闻目睹,他敏锐地发现这支新成立的革命军队里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回耀县后,他随即向中共陕西省委写了一份《意见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建议将西北反帝同盟军的番号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提出要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见证这段历史的张仲良(时任中共耀县特支书记)在回忆中称:“我看了林圃同志的《意见书》后觉得这些意见和建议非常重要,就将它送交给渭北特委,请他们转交省委。”很快,陕西省委负责人赴耀县找刘林圃面谈,赞扬《意见书》写得好,同意其中的建议,决定采纳其意见,改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采取措施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这一建议,使红军的旗帜更加鲜亮,红军的队伍更加壮大。随后,陕西省委将刘林圃调至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任秘书长。
  在陕西省委军委工作期间,刘林圃十分关心陕甘游击队的建设,积极协助省委选派党员干部去充实陕甘游击队;多次派人为游击队送文件、情报和物资,积极帮助解决游击队伤病员的医疗困难……为陕甘游击队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年,他23岁。

两当起义 彰显革命胆略
  刘林圃到陕西省委工作不久,便受命去甘肃领导“两当兵变”。1932年4月1日午夜12时,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夜空,“两当兵变”打响了。各连起义战士按计划纷纷行动起来,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到凌晨2点多,3个步兵连的200多名官兵均撤出两当县城,胜利实现了中共陕西省委决定举行兵变的第一步任务。
  4月2日上午,起义队伍到达两当太阳寺。队伍进行整编,刘林圃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并担任政委。这次起义终因敌强我弱,在敌人的节节合围中失败。两当兵变虽然失败了,但它像一声霹雳,震撼了陕甘两省。这次兵变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省境内唯一的一次武装兵变,也是甘肃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和革命意义。尽管起义最终未能成功,但刘林圃在起义中表现出的沉着果断、身先士卒、临危不惧、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战士们的心中,刻在了革命历史的深处。
  两当起义失败后,刘林圃回到西安,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然而,叛徒的出卖终结了他奔跑的脚步。1932年9月下旬的一天,刘林圃在西安民众教育馆前的阅报栏看报时,被叛徒马腾云(两当起义中的逃兵)出卖,身陷囹圄。面对敌人疯狂的、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刘林圃始终坚守着党的秘密,毫不动摇。3天后,敌人以“山东匪首张庆云”的名义,于1932年9月26日在西安习武园将其杀害。押送刑场的途中,刘林圃沿途高喊:“我不是山东土匪张庆云,我是刘林圃,我是共产党员刘林圃,我的家就在耀县城外的刘家河,街上如果有耀县人,回去给我家人捎个话,让他们来西安收尸吧!”临刑前,面对敌人的枪口,他继续高呼:“ 共产党万岁!”“工农红军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感动了众多围观百姓。刘林圃短暂的一生虽然结束了,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永远留在了人民心中。
  这一年,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精神传承 激励后人奋进
  “ 英雄志向实伟大,勇气流血最光荣。”这是刘林圃牺牲一周年之际,刘志丹亲撰并手书的挽联。历史没有忘记这位人民功臣,在不同时期,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都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刘林圃就义的当日,吕剑人、许天洁、郑彦青、苏执中、徐玉山等战友在国民党监狱中为其牺牲默悼致哀。他牺牲后,中共陕西省委派汪锋等同志到家中吊唁,刘志丹还让张仲良为其家人送去几斗米,以示抚恤。
  “ 刘林圃同志虽然只度过了23个春秋,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逐字逐句整理《满洲问题与中国》、光是整理附记就达29页的郭建民动情地说,“刘林圃的精神遗产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铜川人的宝贵财富,他像一座精神宝藏,会使我们子孙后代受益无穷。 ”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刘林圃牺牲后,家人并没有收集到他的遗骸。据他的堂孙刘国营介绍,家人后来到刘林圃牺牲的习武园,按照家乡习俗捧回一 黄土,衣冠入冢。“虽然我们没有找到三爷的遗骸,但家里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都会到他的坟前祭奠,传承他的精神。他的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 ”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


编辑:一加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