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民宿“金钥匙” 开启蓝田共富门

发布时间:   作者:张惠妹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曾经闲置的老宅、校舍,如今在蓝田县的山野间“活”了起来——立秋刚过,暑意渐褪,一座座由老宅、校舍蜕变而来的精品民宿如明珠般散落其间,与苍翠如黛的秦岭山水相映成趣。从普化镇陈家滩村的“方若·谷仓集”“水麓蓝山”“水陆缘居”,到将军村“将军故里·疙瘩村”,这些焕然一新的建筑,恰似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旧建筑的新生之门,也轻轻转动,为一个又一个村庄唤醒沉睡的生机,当门扉敞开,涌流而出的是蓝田县生态与人文交织的崭新图景,是产业振兴、群众共富的乡村史诗。

微信图片_20250820195542_25_26.jpg

寻钥:洞察先机 点亮乡村新貌

这幅乡村画卷的起笔,落在普化镇陈家滩村的焕新蜕变上。沿着蜿蜒的道路驶入普化镇陈家滩村,视线不由被一幢纯白建筑吸引——由废弃小学蜕变而成的“方若·谷仓集”民宿,静静矗立在稻田与远山之间。秋风拂过,门前的稻浪翻涌,与天边连绵的秦岭勾勒出诗意的天际线。不远处,“水麓蓝山”民宿半掩于葱茏绿意中,为游客提供了一处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

这把“钥匙”之所以能精准契合时代发展的“锁孔”,源于对乡村旅游变革的深刻洞察。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已从早期的农家乐1.0时代,历经标准化2.0时代,迈入以乡居和度假为核心的3.0时代。如今,游客对生态环境、人文体验和居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高品质民宿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方向。陈家滩村敏锐把握这一趋势,以“千万工程”为蓝本,创新提出“群众共商、村户共建、和美共富”的发展理念。

2025年以来,村里围绕水陆庵景区精心打造民宿集群。“生意好的时候都要提前一个月预订,13间客房天天爆满。”方若·谷仓集店长杜波笑着说,“我们将地中海浪漫风情与乡村质朴生活相融合,‘圣托里尼美学×关中田园生活’的概念备受游客青睐。”

普化镇陈家滩村党支部书记郭永洲介绍道:“民宿作为陈家滩村的支柱型产业,始终以国家政策方针为指引,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盘活闲置校舍、老房等资源,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民宿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持续增加了群众收入,更同步推动了乡村环境治理和乡风文明提升。

转动:多元模式 激活共富密码

民宿带来的远不止是建筑的新生与游客的赞誉,它更深刻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轨迹,拓宽了乡村的共富之路。漫步村落,民宿经济带来的民生改善随处可见。在“水麓蓝山”民宿忙碌的林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小,收入还更稳定。”更让她欣喜的是,民宿还会按市场价收购她家种的玉米等农产品。像她这样受益的村民已有百余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村民代永周如今已经在这里工作九个年头,这位曾经的木匠感慨道:“现在工作轻松了,收入反而更高了,因为民宿的建设,村里的整体环境越来越好,日子也更踏实了。”

这份踏实感,源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越来越红火,陈家滩村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机制,村集体年增收达45万元,6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12家农家乐和商铺比邻而兴,年摊位费收益5万元,形成了“租金+薪金+经营金”的多元增收模式。陈家滩村还在延水路庵景区大道东侧打造了百亩稻鱼共生农文旅体验区,“田成方、渠相通、景相连”的田园综合体既为游客提供了农事体验的场所,又实现了“一水双收、一地多赢”的生态经济效益。更可喜的是,村集体将部分收益反哺公共服务,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和民生保障,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位村民,让群众在家门口有景看、有活干、有钱赚。

微信图片_20250820195816_30_26.jpg

这把“金钥匙”同样开启了将军村的振兴之门。作为4A级景区白鹿原影视城的“近邻”,又坐拥“鹿原秋霁”等自然盛景,这个因汉代“长水校尉”屯兵而得名的村庄主动融入大景区发展格局,将20多间荒宅改造成“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集群,实施“村集体+企业”模式。“开业至今,已有30多个剧组来取景。”民宿主理人苏乐介绍道,“村民家里的土特产成了剧组食堂的抢手货。”运营不到一年,民宿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2024年营收达400万元。此举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5万元分红,并提供了30余个长期岗位,村集体增收70万元,实现了“租金+就业”的双重保障。

产业的融合与升级并未止步于住宿。将军村的创新在旧校舍改造的“凫咖啡”中得到了延续和升华。这里绿草的清新与咖啡的醇香相互交融,象征着传统乡村与时尚业态的完美融合,改造中特意保留的土坯房原始结构,通过木柱加固、玻璃幕墙等现代设计,让斑驳老墙与现代美学碰撞出独特魅力,构建出吃、住、游、娱一体化的乡村休闲新场景。

赋能:全域共建 共享振兴成果

一个个村庄的精彩蝶变,既是内生动力催发的果实,也离不开阳光雨露般精准的政策托举。自2016年起,县里先后出台了《蓝田县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蓝田县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加快民宿(农家乐)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2019年更是提出打造“民宿发展第一县”的战略目标。这些政策为村庄突破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民宿产业的多样化、品牌化发展搭建起了“四梁八柱”。

在政策的东风指引下,蓝田县的实践超越了单点的民宿打造,迈向全域山水、田园、民俗资源的系统整合。县里精心设计“诗画田园好country”“村咖好city”等多条主题旅游线路,串联前卫镇将军村、小寨镇代桥村、九间房镇峪口村、蓝田荞麦岭等多个特色乡村旅游点,配套开发“蓝田手礼”农产品礼盒,形成“线路引流、场景体验、产品带货”的消费闭环。2024年全县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近7000万元,标志着民宿产业成功以点带面,串联起蓝田的山水风光与乡土文化,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轮廓。

夕阳下的蓝田乡村,既有开窗见绿的生态之美,又有孝亲睦邻的文明之风。正如“水麓蓝山”民宿负责人韦战国所言:“只有投入情感的经营才能持久。”这些曾经普通的村庄,正通过发展民宿产业,走出一条景美、民富、业兴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些民宿不仅圆了城市人“诗与远方”的田园梦,更托起了村民“安居乐业”的致富梦,成为蓝田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温暖的写照。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张惠妹 文/图


编辑:子墨           责编:           终审: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