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麦秆绘乾坤:陕西教育范式下的蒲城麦秸画传承新生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网

蒲城麦秸画,这一深植于关中沃土的千年技艺,以麦秆为笔、匠心为墨,在时光长河中绘就出独特的艺术画卷。当全球化浪潮与现代化进程冲击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时,陕西麦秸画以“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非遗教育体系为轴,融合产教协同、版权保护与数字赋能,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传承的“陕西教育范式”,让蒲城麦秸画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艺术瑰宝与时代之困:蒲城麦秸画的传承命题

作为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城麦秸画以复杂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其制作需经选秆、熏蒸、剖开、熨烫、剪裁、粘贴等多道工序,匠人以刀代笔、借烙铁作画,将麦秆裁出万千形态,烫出深浅色泽,最终在宣纸上层层铺陈,形成兼具国画意境与立体效果的独特作品。碎秆如山水层叠,墨底衬青绿朱红,传统纹饰中暗藏“之”字曲折、“甲”字层叠的东方智慧,寄托着福禄寿的吉祥祈愿、农耕民俗的烟火气息,是华夏文明在乡土间的生动载体。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技艺传承断层、市场空间萎缩等困境,让这一乡土艺术面临消亡风险。如何破解传承危机,成为亟待解答的时代命题。

教育贯通:构建非遗传承的“人才阶梯”

陕西教育范式以教育为根基,搭建起独特的“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型人才培养体系,分层级培育非遗传承的新时代生力军。

在基层,蒲城县职教中心率先开设麦秸画特色课程,将技艺融入义务教育艺术教育体系。年轻学子以创新为翼,创作了众多时代主题作品,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在此碰撞交融。尤为重要的是“产教融合”实践:学生作品通过电商平台对接市场,毕业生返乡创立工作室,形成“学习—创作—增收”的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层面,陕财职院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依托“贺兴文大师工作室”“麦秆画制作工作坊”并以“文以载道,艺以馨德”为理念,开设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550112),系统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立足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大格局下,组织教师对麦秸画技艺和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对“陕西省麦草工艺制作流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与提升,系统阐释麦秸画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时代价值,构建了系统完整的麦秸画学术体系和传承体系。核心课程《麦草材料装饰画制作》《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数字图形处理》等,深度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工具,聘请国家级传承人贺兴文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省级非遗产业促进会基地及15个实践平台,构建沉浸式“活态传承”环境,让技艺在应用实践中焕发新生。切实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专业建设与非遗传承双丰收,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优秀科研成果。

学术高地上,西安美术学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0Q),以理论体系构建、科学保护与创新转化为研究导向,培养兼具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标志性成果包括3D纹样数据库、《关中民艺图谱》专著,以及“非遗进课堂”项目,将技艺精髓渗透至基础教育,播撒传承种子。从技艺启蒙到学术深耕,教育生态链贯通非遗传承的全周期。

协同共振:多元赋能破解传承困局

教育的范式并非局限于单点的突破,而是通过校际间的紧密协作与多元化的赋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合力。

在梯度衔接与优势互补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认知和兴趣,高职教育则进一步强化技能训练并实现与产业的深度对接,而本科教育则专注于理论知识的深耕与创新应用,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中职学生的创意作品通过高职专业的精细打磨,最终在本科阶段实现市场化产品的转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承与创新链条。

数字化技术为整个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主导的3D纹样数据库不仅服务于学术研究,更成为教育生态链中的“数字基座”。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利用这些数字纹样开发文创产品,职业教育中心的学员则通过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的学习,数字化技术贯通了学术研究、应用开发与基础教学的全链条,实现了教育链条的畅通无阻。

产教融合:非遗生命力在创新中延续

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了“课堂—产业—社会”之间充满活力的闭环。

美育的根植与传承在陕财职院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其“麦草画实训”模式不仅在院内生根发芽,更辐射到了更广泛的教育领域。

数字智能营销为市场开辟了新的蓝海,高校与企业联手探索数字化营销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消费群体,推出充满国潮风格的产品,使得销量显著上升。跨界融合让文化走向世界,蒲城麦秸画文旅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过程,其精品佳作不仅在深圳文博会等展会上亮相,更登上了米兰设计周的舞台。工艺大师与设计师携手合作,将麦秆元素巧妙融入灯具、首饰、丝巾等时尚单品中,使得传统纹样焕发出国际化的风采。

启示与价值:非遗保护的动态传承之道

陕西教育范式揭示了非遗保护的深层逻辑,传承绝非标本式封存,而是动态的生生不息。

教育体系在解决断代危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分层级和定向化的教育链,既培养了扎根乡土的应用型人才,又培育了引领行业的研究型人才,从而形成了稳固的人才梯队,成功化解了“人亡技息”的风险。

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版权保护、数字技术和产教融合的三重驱动,为其提供了持续的动能。当麦秸画灯具在米兰设计周上惊艳亮相,当手艺人的直播间创下百万销量,这些都彰显了传统技艺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活力。

此外,产业嫁接也激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生活力,通过文旅体验、文创开发和电商渠道等实践,将“静态遗产”转化为“活跃生产力”,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结语

蒲城麦秸画的新生之路,是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重生。陕西以教育为根脉、协同为纽带、创新为羽翼,突破技艺时空局限,守护其精神内核,注入现代生命力。这一实践启示我们:非遗保护需平衡“守正”与“创新”,深植传统沃土,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变化,让技艺在代际传递与产业创新中持续生长。陕西教育范式为全国非遗项目指明了可行之路,文化传承终将在守护与创新的平衡中书写时代新章。非遗教育正以陕西经验为笔,绘就传承的时代画卷。(人民论坛网)


编辑:佑怡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