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8月1日至4日,清华大学“思源骨干计划”第十九期赴陕西实践队与宁夏大学“π链非遗”兴乡团先后走进清涧县文化馆,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探索老区创新蝶变、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代化路径。
沉浸道情演出
领略艺术风采
实践队,首先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艺术的守护者——白明理老先生。清涧县被誉为“道情之乡”,清涧道情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白老师的引领下,队员们领略了经典道情剧目的独特韵味,聆听了道情文化源远流长的故事。通过现场观看,大家对道情文化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初探剪纸艺术
感受非遗魅力
随后,实践队与清涧县剪纸协会展开深入交流。清涧剪纸作为榆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底蕴深厚,构图简洁明快,线条粗犷有力。活动现场,队员们在剪纸传承人卢艳霞的指导下体验剪纸技艺:一张红纸对角折叠,一把剪刀轻盈裁剪,方寸之间,队员们不仅剪出了栩栩如生的图案,更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温度。
参观非遗展馆
探寻文化传承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非遗展馆。展馆门口的巨大浮雕生动展现了红枣、石板、道情、伞头秧歌等清涧特色文化,浓缩了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非遗精华。馆内非遗展区分为音乐、舞蹈、庙会传说、技艺、美食等多个板块,全方位呈现了清涧县的非遗全景,使得实践队员们能够更加直观地领略清涧非遗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此行,不仅见证了清涧县文旅兴县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深刻体会到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清华大学、宁夏大学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在清涧的所见所闻带回校园,通过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为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