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信仰·感恩——读裴祯祥诗集《在南山独坐》有感

发布时间:   作者:羊羔毛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羊羔毛


收到祯祥寄来的新诗集《在南山独坐》,值五一假期。指尖轻触封面,仿佛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沉与静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任由那些优美的诗句如清泉般流淌进心田。一口气读完,心中激荡的情感如潮水般难以平息,总想提笔记录些什么,却又怕言语无法尽述其中的韵味。于是,我将诗集置于案头,闲暇之余便细细品读,试图在字里行间探寻这位才华横溢、风骨卓然的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南山独坐》这部诗集,共分为五辑:《上山》《入世》《独坐》《觅渡》与《长歌》。前四辑每辑收录二十五首(组)诗篇,合计百首(组),第五辑则独具匠心,为特别的一组。这些诗作跨越了近八年的时光,从2016年12月至2024年5月,见证了这段时间作者诗歌创作的成长轨迹与心灵蜕变。

《诗刊》杂志曾如此评价他的诗歌:“裴祯祥的诗,既呈现着诗人目光的关切所在,也流动着诗人与物随转的抒情节奏,同时昭示着诗人立足的姿态、观看的视角和表达的语调,透露着诗人对时空关系的调度能力,蕴含着诗人自身诗学观建构的努力方向。”在《在南山独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祯祥对诗歌本质的认识,独特的观察力与表现手法,诠释了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诗歌的艺术价值等。

《上山》一辑,他从“我越来越喜欢上山”为引,引领我们踏上了一场心灵的朝圣之旅。他笔下的南山、跑马岭、汉山、紫柏山、龙头山、云屏、付家山……每一座山都仿佛有了生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他写山中的岩羊、兔子、油菜花、草木、野花、野果、虫鸟、石头,溪涧……写那些细微而美好的存在,仿佛在告诉我们:生活处处皆风景,只要用心去感受。他写西峡,怀念那个把汉字刻上悬崖叫仇靖的古人。在山中听风、听雨、听水声,采摘红山果与小野菊,“在蓝色的马莲花与白色的云朵间/走走停停……”他在花桥、在梅园,在那些开得够好了的花中间,与玫瑰交谈,以紫槐花,瓢儿花寄托自己的情思,任夜风在他的体内点燃篝火,然后像一只松鼠或者野兔一样,背靠一棵大树,倾听清风拂过时,万物带着感恩的吟诵。他渴望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又在玫瑰园里发出对苍冥的深切追问。最终,他领悟到:“这就是时间与爱,我唯一可以依持的,永恒的馈赠。” 这一辑以《俯临大地》一组组诗作结,将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情思,融入那些安宁的夜晚,与山川万物同坐、共呼吸,感受长夜里的孤独与眷恋。

《入世》一辑,作者将笔触伸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他描绘秦岭山脉的壮丽、嘉陵江与西汉水的旖旎,略阳小城的烟火气息。他写干河坝、白河、中川河、新店子、马蹄湾,写山城里的小酒馆,写佛坪,写火烧店……每一处地名都承载着他对这方山水的深情厚谊。写在铁轨上消逝了的那瓶野刺梨,寄托对外爷深深的思念和童年美好的回忆。他将秋天比作一首悠扬的歌,这首歌里有写意的鸡冠花,有徒步走在竹林中的东坡情怀,有秋天山野万物安详的光,有秋雨过后的佳酿,有收玉米的人的安适的疲惫。他将雨落的声音视为自然与时间的交响,一部生命的美学之书。这一辑以组诗《村庄:山水之间》收尾,写了鱼剪坝、付家山、杨家滩、铁佛寺、仙台坝、观音寺、麻柳铺、白雀寺、乐素河等二十个略阳的村庄,寄托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热爱。

《独坐》一辑,作者游走、憩息于南山即秦岭山系,以独坐的姿态,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他写细雪、大山、峡谷、山中的花朵与植物,写鸟鸣、云朵、季候的变迁……这些诗篇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感受到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又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元素,体现出作者对精神化的审美追求。辑末以《人神共处的世界》作结,展现了作者对西汉水与嘉陵江流域地理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见解。作者作为略阳县文联主席,已组织过多届围绕该区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对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觅渡》一辑,作者依然围绕自己生活的地理空间展开创作。他多次以雪为题,譬如:雪、五片雪、问雪、午后晴雪、雪地里的佛,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在这些诗篇中,我们跟随作者读懂了自然、理解了自然、热爱了自然,并在宁静中获得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辑末以《觅渡》为题,将品读友人戴朱慧女士摄影作品后的感悟形成同题组诗,美妙的诗章,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情境化意象组合的娴熟运用与艺术表达。

而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第五辑《长歌》。在这一辑中,作者以《我的秦岭》为题,深情地诠释了裴氏家族的历史与祖训。“我们喜欢居住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我们没有横扫六合、变革旧制的霸图雄心/我们只想牢记祖先的名字,在甲骨上/刻写星象、历法、箴言、祷文与诗。”他写到作为非子后裔的裴氏家族所受的教诲与传承,以及家族成员对祖训的坚守与践行。那不可丢弃的深藏在秦岭腹地的药木院,那里有裴氏的风水,土地与祖坟。因为祖训,祖父、父亲,放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风尘仆仆定居于西汉水边的这座山坡上,“务本力农,守土敬祖。”也是因为祖训,作者“听从了血液深处的召唤,决计用一生,捡拾祖先遗落的汉字。”这种对祖先的深厚情感、对祖训的虔诚坚守,无不令人为之动容。作者将自己完全融入生活的这片土地——南山(秦岭),用生命为它歌唱,写它的形成史、变迁史,写它天堑变通途的壮歌,写它如父亲母亲般给予人类的无限恩泽,作者仿佛是秦岭的代言人。充沛的情感,精准的表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谱写了一首首感天动地的史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深爱这方土地、深爱大秦岭、深爱这又苦又涩的世间生活的真挚情感。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私付出、大包容与大智慧,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读着这样的文字,我忍不住在内心一次次诘问:是什么样的眷恋与热爱?是什么样的责任与担当?才能写出这样让人无比感怀的诗篇!我一遍遍朗诵书中的章节,一遍遍流下滚烫的热泪。

读罢这部诗集,“孤独、信仰、感恩”这三个词便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在祯祥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深深的孤独与不被世俗理解的无奈。他越是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越是透射出那种在人群中茕茕孑立的孤独。然而,他并未在这种孤独中沉沦,而是从自然中汲取力量,顿悟彻悟,形成了智慧的处世哲学。他将对大自然、对生命本真的热爱化作一种信仰,以一颗悲悯之心善待生命中的人和事物。最终,因为对大秦岭的解读与理解、对先辈的缅怀与眷念、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的认领,凝聚成他对自然万物深深的感恩之情。

这部诗集,不仅仅是一部对大自然的颂歌,更是一部关于生存之道、幸福秘籍、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世界。它告诉我们:唯有自然的滋养与疗愈,才能让我们在经历生活的颠沛流离之后,依然心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正如《散文诗》杂志曾就此做出的精准评价:“裴祯祥认为大自然是诗歌之根,他选择以独坐的方式去静观这个世界,从平凡而美好的事物中追寻、领悟人生和永恒,并予以呈现,这种自觉在年轻诗人中殊为难得。”

在我看来,祯祥是我身边所见的不可多得的兼具真才实学与文人风骨的年轻诗人。他的语言表达、文字驾驭及情感抒发能力都令人赞叹。他的诗风深邃、新颖、别具一格。正如在第八届陕西青年诗人奖授奖词中对他的评价:“在陕西80后诗人中,裴祯祥是颇具实力的一位。他的语言控制力强,对叙述对象的把握精准有力,及物又及心。他虽身处边地,诗歌呈现的却是时代中心的景观。”

由于本人学养有限,不当之处,请祯祥及读友们海涵!最后,衷心祝愿祯祥在文学之途长驱致远,揽尽荣光。愿他的笔触继续书写世间的美好与温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诗意与色彩。

编辑:西亮           责编:晓佳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