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凌看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陕西日报

春末夏初,生机盎然。从实验室到田间,农科城——杨凌处处孕育着希望。

5月6日,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实验室格外繁忙,科研人员在对玉米样品进行DNA提取,开展分子检测。

“我们创新研发了多项育种技术,极大提高了育种效率。”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性状整合中心科学家薛泽政说,“以前四年才能完成的选种工作,现在不到一年就能搞定。”

农业发展有多少种可能?农科城的答案是无限。

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目前聚集了7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00余名农科教人才和上千万名职业农民,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体系,形成了一批好品种、好技术、好模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从良种、良机到良技,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省部共建机制和区校融合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潮流,加速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在更高层次上履行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业新质生产力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如春潮般涌动。

“芯”动能澎湃

——从“拆盲盒”到“精准导航”

雨后的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试验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

LED无极调光温室内,一排排灯泡发出的紫红色灯光笼罩着整齐排列的玉米苗,“科技范儿”十足。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LED无极调光温室,可以突破季节限制,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和外界光变化,自动控光控温。”薛泽政介绍,在这里,玉米育种周期与传统相比大大缩短。

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加速度。

育种的第一步是找出优秀的“爸爸妈妈”。“我们利用双单倍体技术,通过诱导培养等方法先产生单倍体植株,再利用染色体组加倍技术,让植物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量。”薛泽政说。

以往,育种就像“拆盲盒”,需要不断筛选、组合,周期长且具有不确定性。现在,科学家能既快又准地筛选出“潜力股”。育种过程相对可控、可预期。

如何在“种得优”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种业振兴需要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局局长魏争谋说。

聚焦旱区“种业硅谷”建设目标,杨凌示范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建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成立陕西省农作物育种创新联合体,加速构建现代种业创新生态,招引先正达、科迪华、江苏大华等一批种业头部企业落户,已初步形成产业链完整的种业发展格局,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推农业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2024年,杨凌示范区53个植物新品种通过国审,4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3个品种推广面积进入同类作物全国前十。

这座日渐崛起的旱区“种业硅谷”,正以科技之力汇聚澎湃“芯”动能,勇攀新高峰。

“棚掌柜”当家

——从汗水浇灌到指尖操控

在农科城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个个“神秘”的橙色控制箱。

橙色控制箱名叫“棚掌柜”,是一款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于一体的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

当传统农业遇上数智技术,会产生什么变化?

5月7日10时许,杨凌示范区揉谷镇的一处樱桃园里,工人忙着采摘。樱桃园外,农场主王浩和妻子热情地向顾客推销自家樱桃。

得益于“棚掌柜”,王浩通过手机轻松管理着36亩大棚。

“只需动动手指,‘棚掌柜’就能帮我卷帘、卷膜、浇水、施肥、打药。”王浩说,“去外地出差也不怕,手机上就能实时看到棚内的情况。”

种了十几年樱桃,王浩从没想过一个人能管这么多地。

依靠“棚掌柜”,1万余名农民尝到智慧农业的“甜头”。

得益于农科城浓厚的科研氛围和极高的知名度,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晓磊结识了不少合作伙伴。近些年,公司研发效率不断提升,销售额每年翻倍。

“2022年,我们把公司迁到了杨凌。现在看来,真是来对了。”朱晓磊说。

最近,朱晓磊团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紧合作,打造更智能的AI“小棚”。

“基于DeepSeek大模型,我们整合了超1000万条数据,构建了设施园艺专用知识库。农户可以直接发语音向AI‘小棚’提问,‘新手小白’也能快速入门。”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孙先鹏说。

新质生产力将农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今年,杨凌示范区加速推动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迈进,探索“企业+团队+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助力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农活变得更具“松弛感”,也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国际范儿十足

——从三秦大地到世界舞台

4月上旬,塔吉克斯坦北部城市胡占德的雨季刚刚结束,农民穆米诺维奇迎来一年中繁忙的农耕时节。

4月18日清晨,穆米诺维奇熟练地驾驶一辆农用三轮车运送农资。“这款车载重量大、操作简便,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穆米诺维奇说。

这款农用三轮车是中塔数字农业装备科技示范园的最新产品。

今年3月成为首批用户以来,穆米诺维奇和当地农户几乎离不开这款新农具。

“我们结合塔吉克斯坦农业生产特点设计的这款车,尤其适用于畜牧养殖、果园管理和旱地耕作。今年这款车销量预计突破2000台,将成为提升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主力装备。”中塔数字农业装备科技示范园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闫锋欣说。

新农具提升了农户的生产效率,尽显农业合作国际范儿。

“今年,我们计划为园区引入更多中国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开设涉农创业实务、农产品跨境电商等特色培训项目,为中塔两国农业合作再添新动能。”闫锋欣说。

这是杨凌示范区深化区校融合、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不仅在塔吉克斯坦,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成115个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辐射面积超3000万亩。

从产能合作到农产品贸易,从农业科技交流到人才培养,杨凌示范区累计为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超3000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涉农国际组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连接世界的“脉动”强劲有力。

随着“朋友圈”越扩越大,更多带有“杨凌基因”的农业科技成果正加速走上世界舞台。

“新质生产力推动着各类要素奔向田野、跨界融合。我们将积极对标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瞄准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加强人才、技术、项目等交流合作,让更多好品种、好技术、好模式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引领力、全球影响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史高领说。(陕西日报)


编辑:图图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