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峰
乙巳初春,阅读了丁小村先生的新著《大地的初心》,不禁心中激起波澜,我想起了屈原的《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还有陶渊明、杜甫、唐宋八大家的佳作名篇。小村写《人与自然之思》说人们忽略老庄 “热爱自然、顺乎天然的生活态度”,柳宗元《封建论》写“天地果无初乎?” ;小村写《十二月自然小札》,欧阳修写《秋声赋》;小村写 “两根大树”“村头老树”,欧公写《伐树记》;王安石、苏轼文章等(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如苏东坡前后赤壁赋、超然台记等)。此外,还有小村写乡野,陶渊明写田园;杜甫和小村都写了月亮,等等。是古今文人所见略同,还是文脉牵连,抑或两者兼有?对于博览群书的作者来说,有根脉魂魄上的联系,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看小村的㪚文,肯定还受到了现代外国散文名家的影响,比如以自然为写作内容,短篇幅灵活性的随笔散文,本书中大部分文章都有上述特点。除《故土三峡:永远的守望》是纪实散文之外,我认为其他都是随笔形式的哲理性散文。小村先生能够称为自然文学的作家,或是按他书中自称的乡野文学作家。
当然,关心自然,注重生态,尊重生命,爱心普世的作家还有不少,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等就写过大量的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作品的真实、思想的深邃、情感的纯粹、语言的精致,等等。
我对这部书的主要感受:一是有深度,苔痕上阶绿欲滴。小村写的这部书,我觉得具有深邃的意境。所有的文章,作者都是有一定目的、有一定意境的。印出了书,就是给别人看的,当然就有了读者。凡是读者爱看的、受欢迎的,必是意境较深较好,这部书里就是这样的文章。自古以来,人都有初心,大地也有初心吗?我认为这个命题起码在文学作品上是站得住脚的。从生态从物理的角度来说,大地当然有最初的纯洁的自然状态,拟人说法就是初心。从人类来说,就是保护维持还是损害破坏这个很大的话题。从哲学、文学角度来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人类生存方面来看,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作者对大自然情有独钟,他在《山野的秘密》文中坦率地说:“入我心者,自然也。”还说:“年少时代我怕别人把自己当乡下人看,现在,我很喜欢当个‘乡下人’一一能与乡野为邻,能自由行走在山林,这已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了。”作者还说:“乡野有太多的秘密,也许无关自然,而关乎心灵。” 书中,作者直率地表达了对19世纪美国作家约翰.巴勒斯作品的喜爱。巴勒斯是美国博物学家、散文家,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或乡村文学家。小村对此人有什么程度的喜爱?他用的是“沉溺”二字。作者的散文中当然有对自然界一些具象的描写,但更多蕴含着的和表达出的则是感性的认识。他的散文,就像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在具象和意象都引人入胜之际,还能给我们一种更加深入的启发。譬如作者说:“看油菜花,是看大地和春天。” 读这部书,我有如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柳宗元的《封建论》一样的感觉。放眼而观,从文学上探讨人与自然这个话题,不是没有别人,但作者的文章体现出了相当的深度,他的散文语言是平淡素雅的,其中更多蕴含着的则是感性的成分。在其精致笔调的描写当中,作品不乏历史和现实的沉重感,也有一些悲忧的心绪,但主要是充满着真挚的情感流露。
作者散文的深度,还在于它以朴素简洁的叙述,表达了对人性、自然、万物深刻的洞察,并有他自己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加之其描写的那些我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细枝末节,看似平实而真挚的叙述,竟然直达我比较平静的心田,引起回味体会的阵阵冲动。这样的作品对于读者,很有思考、教育、指导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有温度,春江水暖鸭先知。阅读本书46篇文章,能让人体会到炽热的感情。书中相当一些内容从家乡的土地、山村写起,作者的文字没有太直接地表述感情,但我看到了小村先生对故土家园和人文习俗、朋友旧事等,深沉广博的热爱和血肉难分的眷恋。比如他为“土”字叫好,说五月的乡村里“充满了货真价实的‘土’。新孵出的鸡刚刚长成,新生鸡下的蛋小而真实,农家肥养大的新蒜薹刚刚长成,还有小小的青辣椒,刚刚晒成的香椿干菜,林地里新长出的野蘑菇……” 不仅有画面感也有暖暖的温度。作者在书中简单地写到一生主张善待万物的母亲、种茶制茶抽旱烟的父亲,还有爱喝奶茶的女儿,都是平淡的文字,简短的叙述,但让我感到了浓情厚意。书中描写的对象涉及很广,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花有虫,还有风、雪、月亮、夕阳、石头、土豆、樱桃花、泡桐花、茶树枫叶、油菜兰草、铁线虫……满目琳琅,难以计数。
我不知道是文脉相通,还是所见略同,苏轼写“寄蜉蝣于天地”,李汉荣写《为蚂蚁让路》 “并充满敬意” ,小村写屎壳郎、写“一片雪花,有人用一生在探求” ,都是以小见大,都是充满爱心和温度。
充满温情的还有《乡土的浪漫》,作者说:“这份乡土浪漫,让中国的农耕时代,充满了诗意。” “是千年农耕带来的一脉心香。” 读着这些文字,我想起作者是西乡人,李家村遗址那6000年前的稻谷遗存和震撼心灵的人脸骨雕,自然是千年馨香、万般诗意!
《大地的初心》这部书,有着不同寻常的温度,也使读者感受到了作品强烈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不到温度的文学作品,还有生命力吗?
三是有高度,秋月春风此书中。从思想精神和文学艺术两个方面来看,我都感受到了相当的高度。文章的内涵精神与意境密不可分,与作者的真实描写、感情流露也有直接关系。这部书中所有文章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有四季有石头,有泉水有月亮,有枫叶有油菜,有土豆有虫鸟,有故乡有世界,作者似乎啥都能写,写啥都有实有虚,都能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使我既觉得真实可信,又觉得是与智者对话,不由得引起浮想联翩。阅读之时,我想起了《文心雕龙》的话:“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如《大自然如何善待我们》一文所写:“尽管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给大自然带来了深重的伤害,大自然仍然依从自己的规律,给予人类同样的善待。” 水泥、楼房、钢铁、沥青、农药等,还有各种人为造成的灾害…… 严峻的现实值得人类高度重视。但是,在现代化的各种进程中,是不是在同时考虑怎么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是不是每个人都在为大自然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作者在《时间·自然·生命》文中几句话,使我印象深刻:“有生命的自觉,则是人类存在历程中,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人类的心胸可以容纳无限的宽阔与博大。” 时间流逝,生命有限,《青山夕阳》中的话:“空间感和时间感,就是历史感。” “就是这样产生了生命的自觉意识,并且学会去追问生命的意义。” 还有《自然的清音》《越来越少的世界》等文章,一经阅读,就会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并对这位好像出身于哲学专业的散文作家肃然起敬。
《故土三峡·永远的守望》是没有给读者讲道理和不直接抒发情感的纪实散文,作者没有描写“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自然奇观,而是以二十多年前建三峡水库、百万移民搬迁为背景,以平实的文字记述了峡江汉子邹师傅、见过大世面的90岁的裴安才、刘家媳妇如青,还有“神婆子船”、花椒树、我原不知道的珍稀植物中华蚊母,等等。我看到了山河的巨变和普通百姓对国家建设默默的巨大付出,还有随遇而安、顽强生存的可贵人性,等等。
恩格斯当年说好的文学作品:“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大地的初心》中的文章,做到了这一点。
散文是生活的倒影。作者能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并反映生活中的烟火日常,运用文字进行描写和思考,与读者交流自己的体验与感情,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并抒发对于社会问题的关切,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为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作用。丁小村先生就是这样的作者。
我看,《大地的初心》的文章,从意境营造、语言风格、结构形式、情感表达、哲理抒发来看,除《故土三峡·永远的守望》外,其他还可称为诗化散文。作者并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突出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平淡化、片段化的文字讲述生活、自然和人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还有情感和哲理。
小村先生的散文除了清丽,还有雄伟;除了素雅,还有奇绝。犹如秦岭巴山上的一棵松树,虽不很高大粗壮但生机勃发,迎风挺立,潇洒劲拔,还有不同凡响的雄秀气势。
《大地的初心》一书,是值得赏读、品味和传世的优秀之作。
作家简介:
丁小村,本名丁德文,中国作协会员,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先后被《小说月报》等权威选刊转载,并入选多种全国优秀作品年度选本,获得陕西省柳青文学奖等。小说集《玻璃店》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农家书屋采购书目,长篇纪实《秦岭南坡考察手记》获汉中市首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本文作者:
李振峰,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