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迷胡传承的“流量密码”

发布时间:   作者:高盼成 王渭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通讯员 王渭在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传承事业中,作为华阴市迷胡剧团的副团长兼青年演员杨鹏程,怀揣谦逊之心,如饥似渴地虚心求教,孜孜以求的敬业奉献,辛勤的耕耘在艺术的田野上,用自己的热忱与执着,生动诠释着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职责与担当。

微信图片_20250422094552.jpg

初入梨园勤学艺

杨鹏程对家乡迷胡戏曲的热爱和对板胡演奏情有独钟,离不开他的家人。他的爷爷奶奶会唱迷胡戏,他父亲在忙碌的生产之余,也用唱戏和听戏来缓解压力,还曾将高音喇叭架在自家的房顶上播放迷胡戏。母亲赵亚荣是华阴迷胡传承人,参加过陕西电视台“山陕迷胡大赛”和“秦之声”比赛,多次和省上的戏曲名家同台表演,他的爱人和妹妹也是华阴迷胡剧团的演员。

杨鹏程从小受家庭方面的影响和戏曲艺术的熏陶,走出校门后,父母就让他到华阴迷胡剧团学艺。刚开始,他对唱迷胡戏没有一点“感觉”,后来就跟剧团的板胡演奏师学习拉板胡。经过两年的学习,杨鹏程的板胡技术长进很快。

但当时剧团演出活动少,演员工资待遇低,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演职人员各自寻找生存门路。看到这种情况后,杨鹏程有一种失落感,对未来一片茫然。

在此情况下,剧团老师建议杨鹏程到省上专业艺术学校继续在板胡专业学习深造。在那里,他和同学们一起刻苦学习,不耻下问,相互交流,独奏伴奏相互配合,学习氛围浓郁。归来之后,他苦练不辍,经过学习再加上拉的次数多了,他的板胡演奏技术也就日臻熟练。

2018年,单位选派杨鹏程参加省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全省基层剧团技术人员培训。他如鱼得水,学作曲、学编剧、学配戏。经过专业学习再加上平时的实践锻炼,不但能拉板胡,而且还能作曲、唱迷胡。

此时,恰逢迷胡情景剧《智取华山》正在筹排中,导演让杨鹏程为剧本作曲,对他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接到任务后,杨鹏程认真研读、反复琢磨、深刻领会剧本内容,力求将音乐融入剧情之中,用艺术的形式完美再现这一历史故事。

白天忙于事务,晚上还要给孩子辅导作业。为了静下心来创作,他常在夜深人静时工作。期间,他虚心请教名家名演,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的修改和打磨,如期完成创作任务,得到著名作曲家、板胡演奏家、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张新怀以及陕西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许德宝等名家大师的认可和鼓励。

在创作期间,由于休息不好,总感到头晕,精神状态不佳。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由于经常熬夜、吸烟多引起的身体不适,建议他戒烟酒、多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的身体才恢复了正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迷胡情景剧《智取华山》排练成功,收到各方赞誉,该剧被列入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音乐创作获批陕西省2024年度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

曲调传韵奏新声

板胡是迷胡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能够为迷胡戏曲增添韵味。杨鹏程的板胡演奏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奏音色独特,韵味十足,能够通过板胡独特的音色将华阴迷胡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彻底表现出来,给观众和听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享受。

为了将华阴迷胡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热爱华阴迷胡戏曲,在团领导的建议下,杨鹏程带领工作人员对华阴迷胡传统经典唱段30多个进行记谱录音,后经专业乐队进行配音,放在网络平台上,方便华阴迷胡爱好者学唱。他在自媒体账号对演出进行直播,并将精彩的唱段发在抖音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网友看了他的迷胡《慢西京》演奏后纷纷留言称赞。江苏网友留言道:“好听的迷胡,感人的结局,小哥拉得太好了,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个苦乐年华。”“拉得好,长得帅,网络传到全世界。迷胡皮影发源地,华山华阴有名气。”临潼的一位网友留言说。山西网友世红也留言说:“小伙子拉得太好了,有时间到陕西走一走,登华山看一次真实的现场表演。”

优异成绩的取得,观众的掌声认可,背后是杨鹏程对迷胡艺术的痴爱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的,也是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轰动一时的陕迷胡大赛和每两年一届华阴迷胡大赛在华阴戏迷心中是抹不去的记忆。为了组织好这些群众性的戏曲演出活动,杨鹏程不但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同时也是戏曲的演奏者。有的演员不识谱、不会唱时,他就一遍一遍耐心教,确保他们唱腔的发音准确,举止得体,感情到位。

采访期间,同事说了这样一件事。2014年,杨鹏程和团里演员正在北京汇报演出。爱人临产时,他只能让单位同时将妻子送往医院。听到这些,杨鹏程深感自责和惭愧。

微信图片_20250422094601.jpg

在排练非遗音画剧《夕月老腔》时,为了使节目能够如期与观众见面,杨鹏程和同事们一起与导演密切配合,反复排练,使剧目更丰满更引人,晚上加班持续半年多时间。

为了节省费用,在排戏过程中,他们只能根据外请导演老师的时间来安排排练,有时要到次日凌晨两三点。经过大家不懈努力,迷胡《郑丹哭祠》《刺目劝学》《梁秋艳》等剧目晋京表演;《呼唤》《福寿图》《杨震拒金》《明德楼》等剧目参加省市戏曲会演和渭南市“周周有戏”戏曲调演,他编曲的迷胡戏音乐创作还有《庚娘杀仇》《一阵清风》《华阴人爱咱华阴城》等作品,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外,他们还编排了创卫创文、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等相关活动的戏曲小品,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非遗传承绽芳华

杨鹏程既是迷胡剧团的领航者和管理者,也是华阴迷胡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除了平常演出外,还积极组织参与华阴迷胡“非遗+研学”活动。将中小学生、市民群众和游客请到剧团排练场,为他们身临其境地展示戏曲台前幕后的流程环节,培养他们对戏曲的认知和兴趣,展现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走进校园、社区、农村和企业单位,通过“讲座+演出+互动+体验”一体化模式,将戏曲与历史文化、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增强文化自信。

微信图片_20250422094620.jpg

现在,华阴市迷胡剧团非遗小剧场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非遗打卡地,使游客在领略“天下奇险第一山”的无限风光之余,同时品味到华阴迷胡和华阴老腔等非遗项目,带给他们文化和审美的享受。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华阴迷胡,杨鹏程和爱人李娜一起外出学习一个月,为了不影响学习,只好将两个年幼的孩子委托给父母照看。看似短短的一个月,对他们来说却是十分漫长的。为了不影响学习,他们只有在学习闲暇时通过手机问候父母,叮咛照看好孩子。

宝莲灯的故事发生在华山,戏曲《劈山救母》有好几个剧种在演,尤其是秦腔在大西北更是流传甚广。省非遗传承培训班结束后,爱人李娜的一句话提醒了他,劈山救母的故事发生在华阴,秦腔能唱,华阴迷胡也能唱!于是杨鹏程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大胆对《二堂舍子》这段戏进行移植改编。迷胡戏《二堂舍子》演出后,得到省上专业剧团老师的肯定,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了戏迷朋友的称赞。

杨鹏程经常带领剧团演职人员送戏下乡,每次从戏曲“大篷车”出发,直到他和同事们一起卸戏箱搭舞台,进行演出,直到演出结束要持续六七个小时,虽然他们累得满头大汗。当看到演出现场观众热情高涨,掌声不断的情景时,浑身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杨鹏程说:“能为乡亲们进村演出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荣幸,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迷胡。这一演就是十余年,平均每年的下乡演出都在百场次以上。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杨鹏程现在是国家三级板胡演奏员,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渭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省板胡学会理事和省戏曲音乐学会会员。先后获得了渭南市戏曲人才专业技能大赛演奏一等奖,第三届沿黄省区地方戏展演优秀伴奏奖,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场舞台精品展演优秀伴奏奖,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班器乐伴奏奖等荣誉。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迷胡非遗传承和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杨鹏程和华阴迷胡剧团的同仁们一起在追求艺术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编辑:佑怡           责编:姜琼           终审: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