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沟赏春

发布时间:   作者:戴相华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戴相华

绿意盎然的山谷里,一大片油菜花如同汹涌澎湃的金色海洋,排山倒海般地将一小块樱花围困其中。樱花左突右围,试图冲破重重包围,然无论它们如何努力都难以如愿。这种花与花相互交织的奇妙景象,恰似大自然用灵巧的手指拨弄山野多彩的琴弦,奏响了春之盛大而华美的乐章,让人陶然其中,忘却归路。

d04cb968a82544780b171c98aa67a2f.jpg

“谷雨”前夕,好友邀我周末去高台武沟看紫荆花。友人所言的紫荆花,是两年前的春天,我们在武沟山林里发现的一种木本植物,它生于山野,浑身散发着神秘与野性的魅力。花色为浓郁而深邃的紫红色,像是从古老的画卷中流淌出来的色彩;花蕊纤细而颀长,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故地赏花,是难以抗拒的诱惑,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晨起,见天空一片阴沉,沙尘如同细密的纱幕在空中飘舞,山野被灰蒙蒙的色调所笼罩,没了往日的明朗与活泛。然这略显压抑的天气似乎并未影响友人的兴致:她一大早就开始呼朋引伴,精心张罗出行事宜。其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大伙满怀期待,驾驶着车辆便从南郑城区出发了。

ea331ba8c6648cfb1b5494b26aadb38.jpg

我们沿汉黎路前行,从高台中学旁驶入一条充满田园气息的乡村道路,穿越尖山沟,不多时就进入了武沟地界。沿途,树木繁茂葱郁,花儿竞相开放。车窗外的风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流动画卷,充满了诗意。此时的油菜已步入结荚孕籽的阶段,枝茎上只剩下星星点点的花朵,宛若一位画家在为春天绘制最后一抹盆景。路边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小花,像是听到了春天的召唤,次第绽放娇艳的色彩,演绎着“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绝妙景象。暮春的风,送来卉木的芳香,沁人肺腑。

到达武沟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错落有致的民居。这些白墙黛瓦的房屋氤氲着质朴的气息,在红花绿叶的映衬下,俨然是一幅天然的乡村水墨画。走进村子,村人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笑容暖阳般灿烂。在村头的水池边,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弯腰挑水,他的动作沉稳而有力。一群身着胎衣的小蝌蚪在水中若隐若现,它们像是池水明净而灵动的眸子,为这一方小小的水域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老人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遵循着古老而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闲散、自在。

驻足四望,见周围的山脉将这儿夹峙成了一个形似筲箕的谷地,一条沟硬生生的将谷地劈成两半,村民们星罗棋布地居于山麓的褶皱里。狭长的沟谷里,种满了油菜、小麦等作物。这个时节,平川地区的油菜花大多已凋谢,这里却依旧是一派金灿——显然,山高气温低的缘故,这里花开草长的节拍要缓慢许多。麦苗已长得郁郁葱葱,犹如一片翡翠色的海洋,微风轻拂,绿浪翻滚,弥漫着春的活力与动感。

c169d7d0fd68cbde6720c66348e1a06.jpg

沿着山间小径向山中进发,浓郁的花香似无形的丝线,牵引我们步入春之深处。突然,前面传来了友人的惊疑声:“咦,紫荆花呢?山上怎么不见它的踪迹呢?”闻此,大家纷纷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搜寻,只见灰蒙蒙的山间的确没有紫荆花迷人的倩影。追溯缘由,当地的一位老太太对我们说:“今年开春后遭遇了低温冷冻天气,山上的紫荆花大都未开,有的即便开了,可没几天就夭折了。”听了老人的话,大家的心情瞬间变得沉重起来。见我们情绪低落,老人便安慰道:“你们明年再来,这花肯定会开的。”她的话如同煦暖的春风,吹走了我们心中的大片阴霾,也给了我们一丝新的希望。

c55258940c0f028b5590c74fd515d4a.jpg

记得前年我们来此时,满山遍野的紫荆花正开得蓬蓬勃勃,它们像是一群英姿飒爽的女兵,以磅礴豪迈的气势,将整个山谷都染成了绛紫色,就连天空一角也涂上了它们的色彩。它的花瓣像是用细腻的丝绸裁剪而成,每一片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就像被赋予了生命的宝石。花蕊如同精灵的触角,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它们相互簇拥,紧挨一起,好似在诉说春天的秘密。那天的我们,感到每一树花都像是一团燃烧的紫色火焰——那惊心动魄之美,让我和我的伙伴们都被震撼与惊艳到了,有人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惊叹:“哇塞,真是云蒸霞蔚啊!”大伙在那片绚烂的花海前愉快相约:两年后在此重逢,一同欣赏紫荆花开的盛景。然谁能料到,而今紫荆花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寂静的山谷,给人一种“年年人相似,岁岁花不同”的落差感,觉得这儿既熟悉又陌生。

未能见到心心念念的紫荆花,不免让人心生遗憾。然而,当我们来到山腰时,却意外地发现了油菜花和樱花在山间呢喃的场景。它们分享着彼此的美丽,互相倾诉着对春的眷恋。正所谓“百花齐放春满园”,花们的相互接纳与包容,才编织出了这万紫千红的春之画卷。这绝佳景致如同一阵轻柔的风,吹散了我们心头残留的阴云。我想:也许是老天垂怜,担心大伙失望过度,所以特意安排了其他花儿与我们相见。看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话不假,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变数与惊喜。

在山谷中,我们明显感到空气清爽了许多,能见度也变高了。大伙知道,这是山峦和树木在默默地为我们担待:它们用自己的身躯不仅阻隔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也阻挡了沙尘的侵袭之路——感激之余,油然而生敬意。仰望苍穹,不禁感慨:沙尘暴的威力实在太大了,就连这偏安一隅、生态宜居的小山村也未能幸免。真想拥有一个巨型吹风机,驱散世间的阴霾,还天空以澄澈明朗。

山道两旁,树木像是一群热情好客的主人,站立着迎候我们。野草肆意疯长,仿佛在进行一场生机勃勃的竞赛。梨树与李树上的花儿已悄然谢幕,树上挂满了青涩的果实,那些果实像一个个追梦少年,正朝着硕果累累的成熟模样奋斗。桃花呢,曾经的艳丽已渐渐褪去,宛如一位迟暮佳人,娇颜虽失,但风韵犹存。苹果花开得正旺,它像是一位独具匠心的艺术家,巧妙地综合了梨花的洁白、李花的淡雅和桃花的娇媚,将自己精心打扮成一位略施粉黛的青春美少女。椿树上长出的嫩绿香芽活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它们似乎与脚下柔嫩的苕芽达成了某种默契:过几天一起去城里走亲戚。

山道边的一块绿地里,蒲公英如同一位娇羞的女子,将自己金黄的脸庞悄悄埋进了绿茵茵的草丛里,形成了青衣黄面相辉映的画面。不远处,一头黄牛和一只白羊正悠闲地啃食着青草,它们的动作不紧不慢,充满了悠然自得的意味。不时有翠绿的汁液从它们的嘴角溢出,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和春日特有的甘甜,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至纯美味。

沟对面的山地里,荠菜已绽放出米白色的花朵,这意味着它们已走向暮年。我步入花间拍照时想到,它们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隆冬,也留给了初春,如今满头的白花就像是岁月的痕迹,酷似在山间劳作了一生的老农人。看着它们,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涟漪,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久久挥之不去。

从山腰攀向山巅,脚步像灵动的音符,轻轻叩击着绿影流淌的大地。饱含花草气息的田野,充满了清新甜润的味道,让人浑身都感到轻松而舒展。转过一个山弯,邂逅一片茂盛的珙桐树,见浓密的绿叶难掩白色的小花,山风乍起,花随风动,就像绿衣女子手握白手绢在翩翩起舞。山崖下,泡桐紫色的花朵也在风中摇曳,如同一位优雅的舞者在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一群小鸟在林间欢快地叫个不停,它们的歌声为山林增添了灵动的旋律,描绘着“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有老人和妇女在地里悄无声息地打理着农活,他们的身影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仿佛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我们走近一位老人,好奇地问山顶有什么?老人抬起头对我们说:“山顶有三口水池,是村民们灌溉用的蓄水池。”“山顶有水池,那这沟里为啥没水呢?”我问道。老人回答说:“去年冬天以来天干得厉害,池里早没水了,更别说沟里了。下点雨池里、沟里才有水。”“哦,原来是这样。”我想象雨天时,一条小溪哼着欢快的曲子,奔流而下,把欢乐带给千家万户的情景——真心祈盼这儿山长青水长流,花无恙人无忧。

归途中,路边的紫藤在风中挥舞着紫色的小手,那模样好似在欢送我们。友人见了感叹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好啊!可人类却把地球搞得千疮百孔。冷冻、干旱及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都是人类作茧自缚的结果。”我们听后,纷纷点头。是啊,这些年,我们虽在极力修复地球遭受的创伤,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是。

武沟之行,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轮回和更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脆弱。愿所有的烦恼都会被深春的唯美和温情治愈;祈岁月善待你我——不求所有的日子都泛光,但求所有的光阴都无霾。

本组摄影:阿呆

作者简介:戴相华,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南郑区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延河》“文学陕军”《南北作家》《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衮雪》和“读书村”等报刊、网络,多篇被《人民日报》“人民号”“新华网”和“学习强国”转载,散文集《且行且悟》入选汉中市委宣传部市级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编辑:西亮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