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声:中国姓名文化》(连载19)

发布时间:   作者:李浩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李浩

    

少数民族改汉姓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最集中的恐怕要算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措施,其中有一项就是让鲜卑贵族都用汉姓,具体做法是把各个部落的复姓都改为音近的汉字。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万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为嵇氏,尉迟氏改为尉氏,达奚氏改为奚氏。改姓的贵族总共有一百多家。辛亥革命后,清宗室爱新觉罗氏中,有许多改为汉姓,其中有改为金氏的,有改为罗氏的,也有改为肇氏、德氏、洪氏的。著名作家舒庆春(老舍)、语言学家罗常培、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都是满族人,在最近几代才改为汉姓。
  汉族人改少数民族姓氏的情况也有。如南北朝时的梁御在其高祖时就改姓为纥豆陵氏。又《北齐书·綦连猛传》记载:“綦连猛,字武儿,代人也。其先姬姓,六国末避乱出塞,保祁连山,因以山为姓。北人语讹,故曰綦连氏。”《北齐书》中还记载有独孤永业,本姓刘,因母亲改嫁独孤氏,永业年幼,随母来到独孤家,并从其姓。辽、金、元三朝,曾多次把少数民族的姓氏赐给汉族官吏,在史书中经常能见到。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还是以少数民族改汉姓者居多,而汉人改少数民族姓者则较少,且在数代之后,又大都恢复本姓。
  冒姓
  有些人为了获得贵族的特权和优惠条件,还经常不择手段地冒充姓某。冒姓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冒母家姓,如西汉的吕平,本是吕雉姐姐的孩子,他本来不姓吕,因诸吕势力很大,当时初封吕氏不久,所以他冒充母家的姓。还有一种情况是奴仆冒主人的姓。如汉代堂邑氏有奴,本是胡人,名叫甘父,后改称堂邑父,取主人之姓作为氏,单称其名,顾炎武认为,这就是“冒主姓之始”。又据《新唐书》记载,中唐时期著名政治人物元载的父亲景升曾替曹王明妃元氏掌管田租,后来为了升官发财的方便,征得明妃元氏的许可,便冒为元氏。
  二、氏别贵贱
  氏是由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上古时期,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左传·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胙(zuò,分赐)之土而命之氏。”孔颖达疏曰:“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说明姓是旧的氏族称号,氏则是子孙繁衍、各立分支后的标志。举例说吧,子是殷人的姓,子姓下面又分为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人的姓,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人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谈到氏的形成时,曾做了如下的概括:

  命氏之法:诸侯即以国为氏,若践土之载书,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是也。诸侯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上系于诸侯,则别立氏。立氏则追溯其祖,故以王父字为氏。其中又分为二:嫡夫人之子,以五十字伯仲为氏,若鲁之仲孙、季孙是也。庶子以二十字为氏,如展氏、臧氏是也。

  吕先生对命氏之法的概括非常正确,但有些简单。实际上,氏作为区别贵贱、标明等级身份的称号,要比姓更复杂。
  下面笔者把命氏的情况大致分为九类: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孙(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
  2. 卿大夫及其后裔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屈完、知 、羊舌赤、解狐、臼季;
  3. 贵族以赏赐的爵位名为氏:王、公、伯、侯;
  4.以贵族的谥号为氏: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如庄 ),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宋宣公之后以谥号为氏,宋穆公的后代、支系子孙以谥号为氏;
  5.以祖先的字为氏: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
  6.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西门豹、南宫括、北郭佐、东门襄仲、百里奚;
  7. 以所任官职名为氏:卜偃、司马牛、乐正克、史墨;
  8. 以所从事的技艺为氏:巫、陶、甄、匠;
  9.以亲属的排行为氏:伯、仲、叔、季、孟。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的区别逐渐模糊,最后合而为一。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一般平民都有了姓。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在姓氏上的表现被荡除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姓氏学上的重大事件。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得姓受氏者”分为三十三类,郑氏的划分标准不尽统一,他所划分的这些类别,已不是先秦严格意义上的姓与氏,而是姓氏合称之后的产物。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