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AI”新模式,引领数字经济新赛道;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让海外投资者完成资金落地;出口货物“区港一体化”监管,助力打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服务更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去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一系列为企业发展添动力、为产业生态赋能的创新实践,正汇聚成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8年来,从制度创新到产业升级,从内生增长到对外开放,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探索内陆自贸试验区的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2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经营主体24.08万家,其中新设企业13.58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2.7亿美元、占全省同期的34.03%。
坚持制度创新 市场活力迸发
近日,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创合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通过评估专利价值,用数据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成功为初犊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到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的质押融资贷款1000万元,让无形的数据资产变为撬动资金的“金钥匙”。
这是全省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标志着基于区块链存证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陕启动。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轻资产企业的数据资产存在入表难、评估难、质押融资难等问题。“依托区块链不可篡改、高透明度、可追溯的技术优势,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全过程可被‘盖戳’存证,保证了数据真实有效,加速了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和许可转让。”3月28日,陕西创合国际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明健说。
“沣东新城网络科技、文化传播企业众多。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条‘新路’,可解企业燃眉之急。”沣东新城自贸办高级主管李添说,“各项政策叠加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可降至1.5%以内,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对区内企业吸引力很大。”
8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不断为企业降本提效,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首创“区港一体化”监管模式,出口通关时间从1.6小时缩减到48分钟,物流成本节省约3000万元;
西咸新区管委会累计组织实施“不见面”开标项目6253个,为投标人、专家节省交通、食宿、差旅等费用约1000万元;
西安高新区功能区搭建“秦创原(西安)专利申请前评估公共服务平台”,评估时间缩短到间隔1个工作日完成,评估费用由每件上千元降到300元;
……
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这片创新热土,企业正持续获益。以经营主体诉求为改革创新的切入点,2024年,我省形成创新案例73个,其中5项改革创新经验得到国家部委认可,为全省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近悦远来”
在西咸新区,一个产业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所需要的审批事项从过去的54个减少到39个,办理时间由原来的95天缩短至最快10天。
3月27日,沣西新城先进钛合金材料产业园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正紧锣密鼓地调试设备。
回忆起去年开工前的情景,先进钛合金材料产业园项目经理李鹏仍记忆犹新:“前期方案设计耽搁了时间,后期施工就得加快进度。西咸新区管委会推行‘项目开工一件事’集成办理,只用了5天时间就办完所有审批事项。”
为确保该项目如期开工,西咸新区政务服务(沣西)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前往项目单位上门服务,将开工前需要办理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用水报装、用电报装等3项业务集成为“一件事”,按照“一张申请表单、一份办事指南、一套申报材料、多项审批并行”新模式办理,审批时限提速80%以上。
“当前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一期即将投产,预计年产4000吨钛锭。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国际化高温钛合金熔炼示范生产基地。”李鹏说。
2024年,西咸新区累计为201个重点项目提供专业帮办代办服务,代办行政审批事项495个,有效缩短项目手续办理周期,项目落地建设速度大幅提升。
便利不止于此。去年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税银企”合作机制,把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转化为企业的信用额度;创新建立国际商事争端“融解决”机制,将国际商事纠纷缩短到3个月内解决,不断营造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的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企业的“引力场”。三星二期、法国达能、锂创(西安)新能源、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等一批外资企业、项目在区内聚集,陕西自贸试验区外向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深化产能合作 推动开放共赢
近年来,工程机械市场逐渐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西安经开功能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深入推进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企业“出海”,进一步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亚钾国际投资(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在老挝建设的钾肥生产项目红红火火,但公司在设备维修和再制造方面存在一些痛点。而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矿用设备再制造服务供应商,可以很好解决亚钾国际投资(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在设备运维方面的问题。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成立亚钾天元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在老挝甘蒙省建设2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西安智能再制造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昕介绍,该项目一期生产车间于2024年11月底投产,主要进行矿山井下掘采零部件维修及再制造,当年实现产值582万元,今年预计营收5000万元;二期将于2026年投产,进行掘进机、连采机、扒渣机等整机维修及再制造。
“工程机械再制造,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通过对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使产品质量和性能接近甚至超过新品,实现修旧如新、修旧胜新。”西安经开区商务局副局长徐军团说,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再制造工程机械价格只有新机的40%至60%;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广阔,成本低廉,大有可为。
“不只是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经开区天隆科技、大医集团等5家企业去年完成在老挝、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6个境外投资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50%。”徐军团说。
近年来,陕西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农业合作同样成果斐然。杨凌示范区积极促进科技成果与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建成14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奋力打造农业对外开放新高地,画出合作共赢“同心圆”。
开放的“苗圃”繁花似锦,海外的收获振奋人心。
陕西自贸试验区将持续推进全链创新、全域开放、全面改革,在多个领域深化创新实践,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能级,奋力书写内陆改革开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