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潮

发布时间:   作者:杉林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杉林

那天回家,我看见母亲与几位婶婶、嫂嫂头对头围成一圈,紧盯着什么。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在“编笼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本地的女人们喜欢上了用彩色打包带编笼子。一时间竟也蔚然成风,几乎每个人都编出了小笼子、小篮子,甚至于垃圾桶。

她们从工地上找人要来了打包带,有的甚至掏钱买了回来。至于小笼提手使用的铁丝,家里没有的人干脆去街上称,大有要将这项事业专门干下去的趋势。编好的笼子,多用来摘花椒或卸核桃,还没人用它装柴火。多数时候,这些笼子被精心放置在风吹不到、雨淋不到的地方,以期长久使用,俨然一个工艺品了。
  我想起在农村,人们务农也往往跟风。比如好几十年前,人们看见某某人栽种柿子树赚了钱,就争先恐后地栽起了柿子树。现在那些最老的树都已近百岁,人们却不再在意它们结的柿子,任凭柿子冬日里还挂在枝头,只作大雪里田野的装扮。连长在田陌中间的柿树也懒得清除掉,任其自生自灭。
  四五十年以前,人们看见有人栽种苹果树卖了钱,就又家家户户务弄起了苹果树。冬天施肥、修枝,春天疏花,夏天疏果,秋天采摘。一年四季都忙在果园里。忙来忙去,几十年过去,光景还是那样的光景,人却都老了一大截。21世纪初的那几年,不知怎的,再也没有客商上门收购了。人们都狠下了心,争先恐后地把那些几十年的老树挖掉了。原来家家都有果园,可短短几年之间,整个村都找不到一户种植苹果的了。
  十年以前,村里又涌起了栽种花椒树的风潮。连我母亲都因为出售育的小苗,卖到了千余元钱。家家栽种了花椒树后,因为种植面积太广大,需要雇佣外村的村民采摘。花椒采摘时节,村中人来人往,车辆东奔西走,路上都扬起了塘土。那情形让这个沉寂已久的乡村重新焕发了生机,比过年、过会还热闹。这种难得场面上一次出现,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呢。去年春上,一场寒潮从北方席卷而来,好多花椒树没有扛过这场考验,被冻死了。一些没有冻死的,结的花椒品相也颇为不佳。往年能卖到二十几块的高价,现在却只能卖到十块钱。到了秋天,一位最早栽种花椒树的老人,看着自己走路都颇感吃力的双腿,恨恨然又似乎获得了解脱似的对我说:“我把那些花椒树都挖了。”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
  女人们的跟风多来自消遣。21世纪初,不知是谁的母亲还是谁的媳妇,出外时看到了别人提的篮子,一下就被那用各色各样的塑料纸凑成的华丽外表给吸引住了。她们不耻下问,通过实际操作,马上学会了做篮子的技术。她们很轻松地用纸板、旧布及糨糊,打成背子,来作篮子的底盘和里子。但那用来装饰外表的彩色塑料纸,在当时很不容易得到。那时候物品的包装,还没发展到现今这种让奢侈的人都觉得过头了的地步。我们能买到需要塑料包装的东西,大概只有水果糖和洗衣粉。这里面,最合适做装饰的当然是水果糖的包装纸。它的大小刚好合适,不需要裁剪。颜色也丰富多彩,正好满足人们做花篮的初衷。但是不到过年期间,哪里来这么多水果糖的包装纸张呢?有的人等米下锅,只能把“奇强”洗衣粉的包装袋拿来凑数,用此做成的花篮外充斥着红色的广告体汉字。
  那一个正月,我们整日在水渠里盘桓,寻找那些被人扔掉的糖纸。我们常常追着风跑,追赶那被风刮走的糖纸。这并不是我们有多勤快,而是祖母们的篮子已做了一多半,正等着最后的几片糖纸完工。
  那些日子,祖母在门口闲转时,捡到几片水果糖的包装纸,就折叠成三角形,捏在手里,好像捏着一沓钱,生怕它们被风吹走了。
  祖母们做得上了瘾,一家往往有了好几个篮子。除此之外,还做了放置针头线脑的蒲篮、供人坐的蒲团。其中篮子做得最多,供她们去庙里烧香,提香烛贡品,或者走亲戚时提点礼品、上街卖鸡蛋时装盛鸡蛋。
  过了不到五年,这些篮子要么因为长时间的日照,使外边失了色,要么因为长期的提压,让里子变了形,早已被放在了不能轻易看见的地方,成为收纳不常用物件的“垃圾篮”了。随着祖母们去世,我再未看到过它们的身影。
  二十年以后,这股风潮又传到了我们母辈。或许是证明她们老了,或许证明这样的风潮,我们每辈人都逃不掉。

编辑:一加(实习)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