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声:中国姓名文化》(连载15)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所以,后人把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从姓氏学角度来看,也并非没有道理。
  另如《国语·郑语》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实际上本为六姓,另两姓是从六姓分出来的),这八姓在夏、商、周三代也建立了一批大国小国:
  己姓:昆吾、苏、顾、温、董。
  董姓:鬷夷、豢龙。
  彭姓:彭祖、豕韦、诸、稽。
  秃姓(由彭姓分出):舟人。
  妘姓:邬、郐、路、偪阳。
  曹姓:邹、莒。
  斟姓(由曹姓分出,无后)。
  芈姓:夔越、蛮芈、楚。
  这些姓现在并非全存在,有些在商、周时就已灭绝了,但它们给我们一个启发:姓的发展是以上古时期为数不多的几个氏族为圆心各自向四方辐射,最后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数千个姓。
  先秦时期男子虽然有所属的姓,如周人姬姓,殷人子姓,但并不把姓加在名字前面。男子一般只称氏,不称姓。顾炎武曾总结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旧小说《封神榜》和近人多径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是不合史实的。而女子则必须称姓,这是由于礼制规定同姓不通婚,故对女子的姓特别注重,“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即使买一个侍妾,如不知道她的姓,也要用占卜来判定。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姬姓,为防止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吴孟子”,不敢说是姬姓。即便如此,仍有人嘲讽他不知礼仪。
  商周时期称呼贵族妇女,可以在本姓后面加一“氏”字,例如郑武公所娶申侯的女儿便被称为姜氏,晋献公妃骊姬被称为姬氏,鲁文公妃敬嬴被称为嬴氏。在这种情况下,“氏”字前面的称呼是母系的姓,不是父亲的氏,也不是后世所冠的丈夫的姓。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就在本姓的前面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
  女子出嫁之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和称呼,多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A.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例如:
  齐姜、晋姬、郑姬、秦嬴、陈妫。
  B.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所受封的国名。例如:
  秦姬、芮姜、息妫、江芈。
  C. 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
  武姜(郑武公妻),文姜(鲁桓公妻),宣姜(卫宣公妻),穆姬(秦穆公妻)。
  讨论姓时,还有以下几个概念容易混淆,经常纠缠不清,有必要梳理辨析。
  百姓
  这个词现在一般当庶民大众解释,但在殷商时,是指“禅让”时代流传下来的旧族。商王盘庚在迁都时对贵族臣民们训话时曾说:百姓是和我们共掌国事的旧人,他们的祖先曾立有功劳,商王在祭祀先王时,他们的祖先也得以配享。他们如果与商王同心同德,那么人民就会归附顺从,他们如果与商王离心离德,那么人民就会像躲避瘟疫一样离开商王。《国语·楚语》中也说:“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
  西周时期此词又当百官讲。为什么百姓当百官解呢?因为先秦时期做官的都是贵族,庶民和贱人是没有资格做官的,而且只有贵族才有姓,庶民和贱人是没有姓的,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也还是没有姓。如《左传》中的 麑、灵辄,《庄子》中的庖丁、轮扁、匠石等,都是有名无姓。
  由此可见,“百姓”这个概念最早可能是指许多的氏族,然后引申为许多的贵族,又引申出百官的意思,最后才扩展为普通大众的意思。这个词的词义演变很有意思,由广(大)到狭(小)再到广(大)。
  同姓 异姓 庶姓
  所谓“同姓”,前面已谈了许多,简言之,就是同一血缘氏族的人,在周朝时则是指与周天子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姬姓诸侯。而“异姓”则刚好相反,是指不同血缘氏族的人。
  “庶姓”则是对天子或诸侯国君的同姓而言。就异姓中别之,有时又以异姓之无亲者为庶姓。在周时则是指与姬姓没有婚姻关系的诸侯国,《左传·隐公十一年》:“薛,庶姓也。”注:“庶姓,非周之同姓。”
  单姓 复姓
  单姓就是单字姓,汉民族大多数是单字姓。复姓则是指非单字姓,主要有双字姓、三字姓和四字姓,以双字姓居多,四字姓以上者极少。汉族的复姓多半是产生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严格地讲,是属于“氏”而非“姓”,如司马、欧阳、司空等。非汉族的复姓比较复杂,就字数而言,有双字姓、三字姓,还有四字姓、五字姓等。就分布地区而言,有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等。
  (未完待续)

编辑:北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