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左)在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参加“开笔礼”活动
何宏(中)向省科协领导汇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
何宏(左一)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展厅培训讲解员
在陕西的黄土之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这两座文化地标,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璀璨。39年前,一位年轻的姑娘用青春叩响历史的门扉,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一名讲解员干起,一路成长为社会教育部主任、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39年间,她在埋头耕耘,将那些被尘埃封缄的故事,向3000多批政要首脑、知名人士娓娓道来。她以巾帼之姿连接历史与当下,主持策划“秦陵移动课堂”“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寻·溯汉人足迹”等多个博物馆教育项目,屡获全球、全国最佳案例奖——她就是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采访时,她说:“我个人的进步始终与文博行业的发展、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强国建设息息相关、同频前行,这是非常幸运且幸福的事。我要当好文化传承的燃灯人,在坚守和创新中再出发。”
坚守秦俑35年:在陶片中寻找文明密码
1986年8月,何宏踏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彼时的文博行业尚是冷门,很多博物馆门前冷落车马稀,而博物馆讲解员更像是一份孤独的职业。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中,何宏越发觉得在博物馆这种历史文化的殿堂里工作,不断学习充电、提升知识储备非常重要。怎样诠释好陈列展示、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等等知识,如何解答好观众五花八门的问题,这都直接考验着一名讲解员的职业素质。面对孩子们充满求知的眼神,何宏感受到了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使命和责任。
在秦陵博物院的岁月里,她将青春熬成文化的蜜糖。从清晨展厅的第一声“您好”,到深夜埋头堆积的文献中;从解答观众“兵马俑是不是彩色的?”,到策划有特色的教育项目,她在平凡的日子中,定目标、定计划,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
2017年,由何宏主导的“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横跨太平洋,走进了美国中小学课堂。这一项目依托美国影响最大的史密森尼数字网络平台,按美国中小学艺术、历史、社会学科等多门课程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包括“多彩的秦俑”“秦朝货币秦半两”等。“当时也引起国内博物馆领域的高度关注,因为它开创了秦文化在美国中小学课堂的传播和使用,也是中美博物馆之间首次开展教育数字化合作的项目。”该项目从第一期启动后一直持续至今,2021年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10个优秀推荐案例。
2018年,何宏与同事们策划推出“我是文物修复师——学修兵马俑”特色教育项目,围绕兵马俑的保护修复,从知识导入、动手体验到带走成果,让参与者明白、记住、回味秦陵文物的价值。这一项目获得了全省首届博物馆教育十佳案例。此外,由她编著的《探秘兵马俑》也获评了“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主题优选童书”。“我觉得在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开发中,一定要注意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兵马俑的修复是很多青少年经常会问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修复工作既专业又神秘。我们策划的初衷就是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既了解修复工作的过程和艰辛,又能理解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众多博物馆闭馆,何宏却带领团队策划推出了二十多场的云直播,赢得了上亿观众的关注。他们在14天内推出“秦俑百问”微讲堂,将40年工作中积累的观众疑问一一解答,云直播介绍了四十多年秦陵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并整理出了16.2万字的书稿。“这一工作也给我带来了启发和思考。当时写了一篇文章《闭馆背景下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被收录在《文物调研》杂志上,并发布在国家文物局的官网上。”
文教融合让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教室”
秦风汉韵,本是一脉。2020年10月,何宏调任汉阳陵博物院副院长。这座以汉景帝陵墓为核心的遗址博物馆,承载着汉代文化的精魂。“汉语、汉字、汉服……‘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她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博物馆怎样文教融合协同育人?如何发挥博物馆资源助力中小学生教育?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何宏敏锐捕捉到机遇。“博物馆不该是学校的补充,而应是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同年,汉阳陵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合作推出“博悟·搏艺——汉代体育运动双师课堂”系列特色博物馆课程。课程由博物馆教育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授课,内容有蹴鞠、角抵、举重等汉代体育主题内容,通过讲述汉代体育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游戏规则、运动原理,采用古今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体育项目的前世和今生。课堂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以线上线下问答、讨论和PK赛等多种形式,将汉代体育运动和学校的体育课程进行整合,增加了趣味性和知识性。据何宏介绍,为了让这一课程被更多孩子看到,他们通过5G直播,让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大李小学、陕西省山阳县城区第三小学的数百名学生同步在线学习、参与互动,打破地理时空的界限,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了解历史文化的窗。
“我们推出所有的博悟系列教育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它全部对标小学生的课程。有的对标语文课,有的对标数学课,有的对标音乐课,有的对标体育课,有的对标道德与法治课等等。”
2023年,汉阳陵推出“博悟·典故——藏在文物中的成语故事”。结合汉阳陵出土的陶羊,何宏和同事们策划了“苏武牧羊”课程。苏武是一个非常有民族气节的名人,与汉阳陵出土的陶羊结合起来,对标语文课给孩子们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让他们树立了爱国之情、民族自信。“2024年我们推出‘博悟·探秘——沿着丝路去旅行’教育课程。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今天的西安、过去的长安。我们带领孩子们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人文景观、文物、动物知识等,和新疆和田地区博物馆合作,让生活在新疆和田的孩子们和西安的孩子们同步线上‘博悟·探秘’,沿着丝路去旅行,它又具有了更加特别的意义。”
2024年,汉阳陵《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博悟·四季——阳陵二十四节气》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2022年《博悟·搏艺——汉代体育运动认知与实践》之后再次推出的汉文化教育丛书。其中,《博悟·四季——阳陵二十四节气》也成为全国博物馆行业第一本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有效传播了中国的节气文化。同年,何宏主持的“寻·溯汉人足迹”研学项目获评全国首届文化遗产十佳案例,近十万学子走进汉阳陵,在汉文化中读懂“何以中国”。
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文化的乐趣,我们没有忘记特殊群体
“在一天天的忙碌中,看到自己的付出能够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很开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履历的增加,这份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逐渐凸显,让我想要在这个领域一直做下去,坚持努力地去做。”工作多年,让何宏更加明白社教工作很重要。
“博悟”系列课程出来以后,何宏一直在想如何使这些校本课程可复制可推广,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上这节课。在这种思维之下,何宏与同事们在全国博物馆社教领域首次推出了“汉文化教育读物”,书中有大量二维码且永久有效。任何时候,不管哪所学校想上这节课,扫码便可以观看,便于广泛推广。
从2008年起,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就一直积极利用和发挥汉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推出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留守儿童、老年群体等不同人群的多项文化关爱活动。2022年,何宏与同事们组织策划的“博悟·关爱”系列公益活动多次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和养老院,通过汉阳陵VR实景、汉代体育游戏、“穿汉服 学汉礼”等丰富多彩的汉文化教育体验活动,通过博物馆的力量,让特殊群体享受文化平等,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这个系列活动最终成为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中,唯一一个针对特殊群体的项目。
2024年,由她主编的《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出版,这是一部针对特殊群体编写的校本教材,其内容从历史资料与文物入手,解读汉阳陵文化内涵;形式上除特殊图文排版外,章节内容后另设二维码,有音频版、视频版、手语版三种,满足不同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为残障群体推开一扇“可听可看”的窗。
将军俑的坚定守望和汉俑的灿烂笑容是她职业生涯的最美诠释
如今的何宏已成为陕西文博系统社教领域唯一在岗的三级研究馆员,并受聘担任西北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秦陵博物院和汉阳陵博物院倾注了我最多的情感。如果各用一件文物来诠释我的职业生涯,我选秦陵博物院的将军俑和汉阳陵的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因为将军俑的坚定守望和汉俑的灿烂笑容,带给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何宏用39年的时光证明:文化传承从不依赖恢宏的口号,而是源于无数个琐碎的日常。一位永不倦怠的“文化织女”,将历史的经纬、教育的温度、女性的柔光,编织成照亮时代的锦缎。
今天的文博领域,女性从业者越来越多。在何宏看来,细腻的情感、敏锐的洞察力,使女性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中能更加深入地去感受和理解历史文化的情感价值。另外,女性在沟通和协调方面往往具有天然的优势,对细节的把控能力比较强,这在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策划实施中非常重要。
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何宏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女性同样可以在事业中绽放光彩。年轻的女孩们,如果有想法,就要勇敢去追梦,坚定地前行,不要轻言放弃。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用才华和热情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