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耘
清涧:《沁园春·雪》的诞生地
黄河在榆林境内的最后一站是清涧。清涧县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无定河在这里汇入黄河,榆林在这里与延安交界。清涧县历史悠久,是中国红枣之乡,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多次炮轰清涧,由于党中央领导人民灵活机动抗战,日寇未能渡过黄河。早在全面抗战之前,中央红军就开始从清涧踏上了东征抗日之旅。
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局面,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
初春二月的一天,毛泽东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天上飘起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们壮行。辽阔的天空、苍茫的雪地、雄浑的黄河,构成了一幅悲壮苍劲的画面。伟人站在秦晋高原,看着这一切,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胸中燃烧起来,由此引发了他壮怀激烈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清涧,也因为伟人的豪迈词作,在革命的战火中熠熠生辉。
榆林黄河西岸六县军民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来的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是广大中华儿女坚持抗战的一个缩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此期间,上到革命领袖、著名将军,下到广大指战员、劳动人民,还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都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意志,构筑起了抗战的钢铁长城,最终打败了“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历史虽然走远,但历史从未忘记。14年山河不屈,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在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重温一下历史往事,就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岁月的最好纪念,重温一下伟大抗战精神,就是对光荣传统的最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