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明,陕西汉中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硕士。
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中共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现任陕西三秦书画研究院院长。
吕晓明 《终南别业》 唐·王维 180cm×56cm
吕晓明 《重阳菊花》 60cm×34cm
小时候,我家正房门头上有一块匾,上书“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字体很漂亮,我非常喜欢,常拿树枝在地上比划,从此,墨笔字就印在了我心里,这或许就是我的书法启蒙。读小学时,有门功课叫大字课,用的是影格,我对这门课极有兴趣,每次都写得格外认真,老师给批的红圈圈也很多,与同桌相比,我的红圈圈至少是他的几倍。那时不知何为书法,只知这叫写大字。我的大字本曾是我的骄傲,被我保存了很多年。上初中后,没有了大字课,写毛笔字的机会少了,但我对钢笔字又很感兴趣,看到别人钢笔字写得漂亮,我就把人家的本子拿过来一笔一画地临摹。有方方正正的字,那时候不知道这就是楷书;有下笔一挥,将几个笔画连在一起写的字,我们叫连笔字,或许就是现在的行书;还有下笔挽来拐去一笔写成的字,我们叫挽笔字,这也就是草书。那时我对这三种字体都感兴趣,尤其喜欢连笔字,还背记了许多连笔字和挽笔字,这奠定了我后来学习书法的基础。上高中了,学校的板报墙报大多都由我操持。高中毕业后去了农村,那时正值农业学大寨,全国各地都在山坡上、公路边写标语口号,我便成了公社写标语的骨干。所以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都喜欢写字,坚持写字,也有机会把自己写的字展示出来,直到上了大学才歇手。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主要任务是给领导写讲话稿、拟报告,钢笔字几乎天天写,而毛笔字很少上过手,只是偶尔在办公室的废报纸上画几笔。
我下苦功练书法,是我的工作岗位由省里调到市里开始的。2001年6月,我从中共陕西省委机关调到宝鸡市委工作,那时不再给领导写讲话稿了,大部分时间是开会听讲话,于是我重拾书法。每次参加会议,无论是坐在主席台上还是挤在听众席里,我都带有两个本子两支笔,一个是工作笔记本,记录领导讲话的要点,另一个是软抄本,夹着复印好的字帖,用自来水毛笔对着临摹。一天会议下来,能临摹很多名帖。临了几年帖,我又开始背字典,把书法字典里每个字的多种写法复印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写、记、背,有时候每天背写几十个字。每次开大会,我坐在会场上从不打盹,也不上厕所,更不抽烟,总是埋下头不停地在写,会上的人都觉得我是全场开会最专心、记录最认真的人,其实我是在种“自留地”。当然,有时被领导看见了也会不高兴。那是我从市里又调回省上部门工作时,在一次党组会上,一把手生气地批评我说,每次开会你都在练字,你到底听没听我讲话啊?我解释说,已经成了癖好成了习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了,同时我还翻开笔记本对他说,您刚刚讲过的12345我都记下来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我退休。从2001年到2015年,十多年里,如果把逢会就写字的时间累加起来,我写毛笔字的时间比一般人多得多,我临过的帖也比一般人多得多。几十年来,我临摹过唐寅、文徵明、欧阳询、赵孟頫、苏东坡、米芾、王铎、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等很多名家字帖,几乎把我所喜欢的名帖都写过很多遍,尤其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最为喜欢,其中《圣教序》至少临写过两百遍以上。我的案头至今还放着几部书法字典,那都是我一页页既临摹过又背记过的工具书。
我对书法的爱好有时到了痴迷的状态,白天看到好字好帖,晚上躺在床上就在胸前比画,有时梦见写了错字,就赶紧起来翻阅字典回忆梦境。外出旅游,我最喜欢看门匾和对联,经常用相机拍下来临摹。坐车走在大街上,眼睛总盯着沿街牌匾,看到好字就让司机调头拐回去细琢磨,默默记下,回家后再背写。刚退休那阵,没有了工作压力,闲工夫也多了,我每晚都在家写很多字,有时写到凌晨两三点,铺满整个屋子,夫人经常睡一觉醒来催我睡觉。
我自己感受,学习书法一定要认真练习、反复临帖,这也是书法行当里公认的一条基本经验。其次是背,记住字形笔画和写法,所以读帖也很重要。前些年我常去小寨书店和曲江书城,整天泡在那里一本一本地翻阅读帖,把同一内容不同名家书法作品拿出来比较,琢磨各自的特点和优点,再借鉴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去。书法的“悟”也很关键,看到优秀作品,能感受到哪些字有功力、很耐看,有时就那么一笔两笔做调整,或一长一短有变化,也或者一点一横巧摆布,就能把字写得饱满、厚重、生动、好看。把这些功力悟出来,领教到,书法水平就能不断提高。
新冠疫情突发后,大家都被关在家里看电视,我对着手机学画画,抹几下,涂几笔,每天两三幅,权当打发时间。三个多月里,我画了一百多幅画,虽艺术质量不高,但却是一种心情、一种兴趣。全国疫情宣布结束不久,我就办了一场个人书画展,就好像出笼的兔子撒了回野。
书法和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尤其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书之有法,传承有度。所以,我对丑书、怪书极不欣赏。书法若离开传统,便不再是国粹。书法是艺术,艺术首先要悦人耳目、快人身心,丑书怪书完全没有了中国书法内在的线条美和精气神,这就失去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让大家看上去不优美、不舒服、不接受,甚至厌倦或者反感。我坚信,中国书法一定会逐步回归传统和正道。
如果抛开个例,从普遍意义上讲,书法还是书法家个性的表现,豪爽人书法大气奔放,平和人书法沉稳端庄,内敛人书法灵秀柔韧,所以,书法和人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和一个人的德行品格、学识修养密切相关。书法就是人的“复印件”,“字如其人”正是这个意思。当然,历史上也有过蔡京这样的人,书法好,人品差,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代表不了主流。因此,做一个书法家,特别是做一个好的书法家,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功修炼好。我深感,未来练好自己内功的任务还很重。我将继续努力再努力,以墨修书,以墨厚德,以墨养性,以墨润心,做一个字有功力、人有品行、受人敬重的书画人。
吕晓明 《沁园春·雪》 近代·毛泽东 97cm×180cm
吕晓明 《扇面》 30cm×62cm
吕晓明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55cm×50cm
吕晓明 《问刘十九》 唐·杜甫 69cm×46cm
吕晓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69cm×68cm
吕晓明 《周恩来金句》 30cm×62cm
吕晓明 《葫芦》 68cm×68cm
吕晓明 《草书歌》 唐·戴叔伦 138cm×69cm
吕晓明 《柳宗元诗》 68cm×34cm
吕晓明 《水墨写意》 60cm×34cm
吕晓明 《梅花》 60cm×34cm
吕晓明 《菊花》 60cm×3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