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的“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作了两首题画诗。其中那首《惠崇春江晚景》最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个诗人一座城

发布时间:   作者:未知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的“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作了两首题画诗。其中那首《惠崇春江晚景》最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的“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作了两首题画诗。其中那首《惠崇春江晚景》最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即如那只春江水上的浮鸭,季候的冷暖,时代的变迁,世态的毫末,名利的沧桑,他们总是能用自己的触角最先感受到。在当下的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等的发展虽然还是很不均衡,但是,就温饱这个问题而言,中国显然是已经解决了。可是,不再为肚子问题而焦头烂额的中国人,却并没有因此幸福或快乐起来,他们又似乎陷入了另一场危机:即内心的失落、精神的萎靡和欲求的浮躁。

可这一切在诗人这里似乎都不是问题。

李小洛在这首命名为《安康居》的短诗里,这样描述她所生活的地方和她所居住的地方的生活:“哪里也不去了,就在这个小城/坐南朝北,守着一条江/这是我最后的地址/一封信可以到达的地方”,“守着江水和两岸的秋天与渔火/看着寒风中的鹰、炊烟/棉田和菠萝。守着/麻雀的故事,老照片,邻居的旧生活”。

在这个叫安康的小城,水草、乡村、城池、春天、麦苗、江南江北,也包括诗人自己,都慢慢悠悠地生长着。在李小洛的眼里,安康是一个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地方,那里还有樱桃、燕子、诗行和自由,有许多和她一样的人,有平平仄仄的大街,也有抑扬顿挫的小巷。她在这个叫安康的地方,守着一条江,守着土地,守着花园里的花、榉树和香樟。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钦慕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境界!陶渊明在他的诗文里所描述的恬淡、自足、闲适,也不过如此。安康真得有李小洛所描述的那么美,那么自由,那么愉悦吗?不用你亲自去一趟安康,花数日来感受,答案肯定也是否定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从来也名不见经传的安康小城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熟悉和向往呢?

是诗人!

古人所云:“地杰人灵”,其实,也许一直都是错的,甚至于错了数千年,其实应该是:“人灵地杰”。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某一个人才记住了一座村庄、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而不是因为一个村庄、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才记住了某一个人。

一座城市无论多么繁华,如果听不到诗人的吟唱,将会了无生气。一个好的诗人、一篇好的作品,会赋予城市新的灵魂。

说透了,我们在这首诗里所感受的一切的美,一切的自由,一切的闲适,都不是安康这座小城带来的;而是李小洛这个诗人带来的。有人说,李小洛已经成了安康的一张名片,这,一点都不过分。一如李白之于绵阳,司马迁之于韩城,毛泽东之于韶山冲。

那么,这种名片式的诗人,或者说地标式的诗人,是靠什么成就自己的呢?一,应该是学识与修养;二,应该是生活的态度;三,应该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度体认。

学识与修养并不是成正比例的,而且,对于某个单个的想在某一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尤其是诗人,修养应重于学识。修养不仅来源于学识,更来自于生活。一个人可以学识不高,但绝对不能没有修养。人生说透了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其实都是苦行僧;而这个世界,世界里的山水、村落、市镇、丘原、草泽、岛屿和戈壁,都是一所巨大的寺院或者寺院里的某一处禅房。李小洛是诗画双修,且都颇有造诣。她是把安康当成了她的庵堂,把巴山当成了她的几案,把汉水当成了她的单弦,把诗歌和绘画当成了她的两本常读的经卷。

英国首相、保守党的创始人罗伯特·皮尔曾说:“成功是一种态度!”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也曾说:“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作为一个好诗人,要写出一首好诗歌,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生活态度。李小洛所生活的安康,的的确确和中国别的地方的市镇没有太大的差别,可李小洛却有一个好的生活态度,于是,安康就成了诗人笔下和读者眼中的香格里拉。李小洛的生活态度,通过这首《安康居》来看,无非就是:“自足、宁静、淡泊、不拘束。”自足方能不浮躁,宁静方能致远,淡泊方能不失途,无拘无束方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戚戚于卑微,不戚戚于当下。

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还说:“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她的诸如此类的文字曾经让多少人饮茶无味,食肉无香。这都源于她对生命本质的深度体认。李小洛也是这样。

在这首题做《安康居》的短诗里。其实李小洛体悟到的不仅仅是安康的自足自怡、闲适悠然与她个人的持韧坚守、淡泊宁静,其实她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代的隐忧与对世事沧桑的抗拒。

诗的开头一句说:“这是我最后的地址/一封信可以到达的地方”,诗的结尾一句又说:“这是我最后的地址/一封信可以到达/一封信也不再到达的地方”。这看似浑然天成又严谨呼应的首尾,既灵性概括了安康与外界的一切其实是何等的近,何等的无法逃避,也诗性概括了安康的一切古典之美、原始之美、闲适之美其实也毫不例外地已经遭受到了现代科技文明的玷污和袭扰。

现在还有许多诗人在诗性地呼唤田园,想回到过去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浪漫生活里去。这,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理想一直很丰满,但现实一直很骨感。时间不会停止,更不会倒退。也正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有它自己的图案,我们唯有描摹。”这点,李小洛显然有自己深刻的体味。她知道对于现实,对于时代,对于现在所发生和未来将要所发生的一切,作为任何一个单个的生命,最终都将无法掌控。唯有坚守自己认定的那条大江,那座城市和那座城市里里外外的生活,才能给自己、包括这个时代,一点启悟,一点亮色,一点温暖。

▲附:原诗

◎安康居

文/李小洛

哪里也不去了,就在这个小城

坐南朝北,守着一条江

这是我最后的地址

一封信可以到达的地方

守着江水和两岸的秋天与渔火

看着寒风中的鹰、炊烟

棉田和菠萝。守着

麻雀的故事,老照片,邻居的旧生活

春天在安康,江南

江北,慢慢悠悠地长着

麦苗,水草在乡村、城池

慢慢悠悠地长着

这是我最后的地址

一封信可以到达的故乡

我一个人,慢慢悠悠地长着

变老了,左边的秦岭,右边的巴山

铁树,也在日复一日

慢慢悠悠地长着,变老

这是一个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的城市,我的

最后的地址,有樱桃

燕子、诗行和自由

两岸有一些和我一样的人

走过平平仄仄的大街

走过抑扬顿挫的小巷

哪里也不去了,就在这里

坐北朝南,守着一条江

守着我的土地,我花园里的

花,我的榉树和香樟

这是我最后的地址

一封信可以到达

一封信也不再到达的地方



李小洛,20世纪70年代初生于陕西安康,学医,绘画。曾参加第22届青春诗会、就读第7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获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柳青文学奖。当选“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度驻校诗人。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安康市文联副主席,安康市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偏爱》、《七天》《孤独书》《偏与爱》、随笔集《两个字》,书画集《旁观者》等。


编辑:职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