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博士吃搅团

发布时间:   作者:李莹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李莹

今天,我邀请我的两位博士同学张小华和景淑梅吃长安搅团。她俩都是师大研究儿童文学的著名学者、教授王泉根老师的博士。

张小华是盐城师范学院的英语老师,和我的经历比较像,本科硕士都是英语专业,都有国外访学经验,都热爱文学。所以,一把年龄还来攻读现当代的文学博士。她长我两岁,孩子今年高考考上西电的计算机专业,她们学校支持老师读博,她可以脱产四年读书。我们都叫她“人生赢家”博士。

世界很小,今年是我本科毕业20年,暑假老同学们在宝鸡聚会的时候,来自渭南白水县的小党同学,现在是盐城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院长,给我介绍过他的同事张小华。今年九月开学季,陕西师范大学新生见面会上,我俩一见面就喊出了对方的名字,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淑梅小我五岁,但入学早一年,按辈分我们得叫她师姐。她来自西北师范大学,个子高挑,皮肤白皙,一点也不胖,却还坚持节食,不吃碳水食物。前阵我需要联系著名文化学者徐兆寿老师约稿子,淑梅热心帮我联系。我和徐老师8月份在师大开会时见过,聊了两句,但时间匆忙忘了留联系方式。

一走进搅团馆,淑梅分享了个好消息,说是评了博士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我们都替她开心。她孩子读小学三年级,她辞了原单位文学院教务秘书,全职来西安读博,现在回归纯学生身份,孩子全靠爱人在家照顾,她既要忙学业,还要想办法和孩子联系感情,很不容易。

我在政治课上认识的新疆克拉玛依大学数学系的小刘老师,是甘肃天水人。她和爱人都在新疆这个大学工作,6月份刚生了二胎。小宝宝不到一百天就来陕师大读博士,孩子是公婆和爱人在照顾。

“想不想孩子?”

我课间闲聊时问她。现在的职业女性真不容易。

“当然想,除了想孩子,别的困难都好克服。”

昨天和田博士、乔编辑午餐,乔编辑告诉我,她早上去曲江妇幼看望她侄子媳妇。小两口刚刚喜得一枚七斤六两的大胖小子,侄子明天就要去新加坡培训,是学校安排的职业发展培训,为期两周。

最令人佩服的是我的硕士同门师弟刘晓峰,现在是天津民航大学英语系主任。他和我是同一个美国导师,2018年赴美访学一年,出发时二胎刚出生十天。当代人的职业压力是赤裸裸的,要不然二十年前自行车大国时,一头乌黑的头发随处可见,现在是地中海发型和植发广告随处可见。

因是周内,长安搅团馆的人不是很多。这里主要经营陕菜和小吃,葫芦鸡、浆水搅团、烩菜、菜盒子是首选。我们点了浆水搅团和几样小吃。说起这搅团的打法,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继承这个绝活。

“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粘,勾子拧圆。”三个博士虽然对打搅团一窍不通,口诀还是记得很牢。说完,三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淑梅说,你们长安搅团有点像我们甘肃定西的撒饭。她是甘肃定西人,那里生产土豆,土豆吃不完就做成土豆粉。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和大自然斗争的漫长岁月中,人民群众为了填饱肚子,发挥了巨大的聪明才智。淑梅前两天开会碰见贾平凹老师给她签书的时候,贾老师还问起她的老家是哪里,说他们那里的土豆甘甜。贾老师说他曾两次前往定西采风。

小华说,她对打搅团一窍不通,但是会帮着母亲剥蒜、漏鱼鱼、晾搅团。她是礼泉人。她老家要是说一个人脑子不清楚,会说这个人粘得跟搅团一样。

我说我们家里搅团都是女人小孩爱吃。家里一吃搅团,我爸就会说,这“哄上坡”有啥好吃的,给我下碗面。我老家眉县渭河以北人仔细,爱收拾卫生,渭河以南人家里搞商品经济忙碌,经常顾不上收拾家里。河南人笑话河北人的时候说,你把家里收拾那么干净是要晾搅团哇?

我以前住明德门的时候,有个老太太夏天卖浆水鱼鱼,冬天卖浆水搅团,每天早上八点出摊,不到十点搅团就被抢光了。她说一个月靠卖搅团收入六千元左右,那自豪又能干的神情,我现在都记得。

现在,五一、端午、过年回老家,没有人想吃什么大鱼大肉,都争着打搅团吃,臊子面都屈居第二了。很多时候,吃搅团是全家聚餐,老年人一起打搅团,回忆着过去不分家、大家庭一起过日子的酸甜苦辣,这搅团好像又把人心搅在一起,团在一起,“粘”到一起。

编辑:林夕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