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陈慧娇)12月24日,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赵振川山水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一楼6号厅展出。本次展览没有开幕式,著名画家赵振川未能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屈健,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平、副秘书长章云,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陈履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张立柱,中国美术家协理事、公共艺委会委员王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顾森,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画家何加林,李可染之子李庚,还有来自陕西的艺术领域等多位领导专家应邀来展。
赵振川是长安画派的承继者,在继承和发扬长安画派精神的同时,兼收并蓄,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赵振川的父亲赵望云开宗立派,对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培养出了黄胄、方济众等艺术大家。以其父亲人生艺路为主线由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长安画派艺术中心、河北辛集市委、市政府,《百年巨匠》摄制组承办的央视纪录片《百年巨匠——赵望云》首播仪式上周刚在陕西河北分会场两地共同举行。赵振川自幼在艺术家庭中耳濡目染,在山水画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1994年,“赵振川山水画展”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仃先生称其作品《戈壁春居》曰“古人无此皴法”,并撰文《长安画派后继有人》。在绘画中,赵振川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最普通的黄土高原地貌如塬、梁、坡、沟、坎、岭等中,突破了常规山水画繁山复水之幽僻,而向平民生活情趣与独特人文意味开拓。这种观看方法与表达,显然也是赵望云一生关怀民生的思想在赵振川山水画上的一种传承。20世纪90年代前后,赵振川的山水画展露出厚重中不失灵动、宏阔中饶有意趣的风采。进入21世纪,他的山水画个性越发鲜明,融合了传统笔墨,契合了造化与心源、功力与激情、笔墨与形象,自成一格。从长安画派出发,赵振川不断探索,形成了对中国画的独特理解。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不但需要一种源于历史文化的图像志记忆,而且需保留自然所隐含的诗性,比如荒寒与荒率,苍凉与淡然等,这些审美的超然意境,对于我们当下的心灵有着净化作用,通过艺术家以个体化的笔墨修养转化之后,可让感知获得深度。正因为此,我们在赵振川的作品中看到了水墨艺术带给观众的时间深度与自然广度。中国美术馆表示。据悉,展览展至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