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艺术家、普拉特艺术学院讲师邵捷
游历于美国一些“铁锈州”(RustBelt)的老工业区时,邵捷时常想起家乡主营批发的五金城和零售的五金店。这些地方销售海量五金产品,比如标准六边形的螺帽、由六边形和圆柱体组合成的螺钉等金属构件。每一件的功能、造型和工艺美学,都令人着迷。
这些螺帽、螺钉,以及铰链等各具用途的金属构件,有部分来自邵捷童年熟悉的村镇工厂。在祖父家小阁楼的纸稿上,祖父这位“模具大师”将它们手工绘制为二维世界的几何图式,标注了数字和规格等专业符号。
由现实中的金属连接件,到祖父手下的抽象美术图式,成为艺术家邵捷幼年时期探索工业生产与美学问题的依据和道路。
如今,邵捷已是一位对于人类工业生产主题有深入思考和多元代表作的实验艺术家。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个展和群展作品受到了国际的关注。
生命是世界的连接器
邵捷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并于2020年获得帕森斯设计学院纯艺术专业硕士学位。
2024年至今,邵捷先后担任了普拉特艺术学院客座讲师、帕森斯设计学院客座艺术家。
普拉特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在课堂上,邵捷带领学生从传统艺术教学的内容(如黏土、木材)出发,最终延伸至数字建模技术,涵盖了现实生产和数字生产两个门类,结合传统手工业和数字生产的原型,以及自然界真实存在的各种奇特事物还原为几何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研究其中的制造原理和美学逻辑。
这些产品包括螺帽、螺钉等造型独特而优美的五金产品,它们的螺纹和肌理像极了“指甲”过长而状如“弹簧”的马蹄,以及角鲨卵纺锤形的造型。邵捷带领学生通过数字工具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他的课程新鲜、有趣,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因而颇受学生欢迎。
“螺帽、螺钉等人工制造的连接件,现实世界中连接两块陆地的高架桥,连接不同国家和城市的机场、火连站,以及人体的肘关节、膝关节等生命体的连接装置,其作用是有共性的。”邵捷擅于从这些具体的事物中引导学生感知和探索其底层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与表达能力。
“我有一些学生来自第三世界和一些中东国家,我会格外留意他们毕业后在新国家生活和工作的情况。”邵捷说:“今天的艺术家不应该只具备传统意义上的造型基本功,我的教学在传统艺术教育内容之外结合了建模和新媒体内容,让学生们在具备观念和审美的同时,拥有更全面的实用技能,让他们得以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也能独当一面。”
2023年以来,邵捷还在APEXArtNew York OpenCall、APEX ArtInternationalOpen Call,以及 ART,COMMUNITY,SELF-SUSTAINABILITYCONFERENCE(帕森斯设计学院)的一些活动中任发言人,他对于人类生产主体与自然世界同构性的探索成果得到了艺术家同行的回应与共鸣。
近年来,邵捷形成了《壶的笔记》《边(edge)》《RailingCodex》等代表作。
一些艺术机构为他举行的个展包括:2022.12 UnderTable,Artsletters&numbers(阿尔巴尼,纽约州);2021.12No,itisopposition,(一弄画廊,上海)。邵捷还有一些重要作品,参加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群展活动,这些作
品和活动包括:2023.9 通道Passage(艾可AIKE画廊,上海);2023.7LessisMore,MatterHuangGallery(纽约州);2023.6Forging/Foraging,纽约艺术基金会,纽约州;2021-第四届香港艺术书展 BOOKED,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1第四届UNFOLD上海艺术书展,M50创意园,上海;2021-
Politicsof Sharing,Artistsfor artists(纽约),线上;2020—2021-游击战第一至五期,栏杆外,上海。
手塑模具复活“艺术尸体”
用手工塑造五金件的螺纹,拼接和“复活”被废弃的艺展材料,是邵捷对工业生产和艺术展览产业链的一次颠覆性反思和再创作,这些信息体现在他的《打包/解包》作品中。
在上海嘉定区,有一个专门为艺术界展览活动提供布展施工的据点,场地内有一处空地,被称之为艺术材料的“尸场”。
每天,有好几吨被废弃的物料从上海美术馆等不同场所被运到这里。无论各类板材还是五金件,展览结束后都成了“废弃物”。工人师傅们会将它们进行拆卸,并按照“艺术垃圾”来分类处理。
在这个基地驻地观察的一个月里,邵捷从被“拆解”的材料中寻找和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基地的师傅和工人们允许他免费得到自己想 要的东西,他们之间似乎没有了“艺术家”和“制造者”的边界。
有一些瞬间,邵捷感觉自己和工人们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拆解被废弃的材料,重新组织新的产品或展览现场。
“我们的生产模式其实对环境并不友好。”邵捷说:“一个展览所用的木材、马克板等各种材料都需要采购全新的,展览结束后便没有任何价值,它们以‘尸体’的状态被运到基地重新分类处理,当作垃圾处理掉。”
邵捷注意到,虽然同在艺术领域,但区别于艺术家和创作者,师傅们有着自己的工作方法,不依赖严格的图纸规划,他们更习惯于随手在一些材料上做记录。比如木工师傅会在一些木板上写道:“新天地,220,伊伊张;艺仓美术馆 308,伊伊张”等等,它们代表了这些材料的采购方、规格和数量。
这个生产基地也成为邵捷的首个驻地项目——《打包/解包》项目的灵感来源。
邵捷收集了一些带有编号和地址的板材,按照不同长度和规格进行整理分类,亲自在这些被称为“艺术界尸体”的板材上打孔,将其重新拼装和组合为新的雕塑和艺术品。
为了激活当代艺术界产生的这些“材料尸体”,他用手工团捏泥巴形成自然螺纹,制作出一些新的模具,复制出一批同样规格和尺寸的金属连接件。
当这些带有手捏泥巴随机螺纹和肌理的螺丝、螺帽的复制件,替代废弃材料上拆下来的连接件,将各种被废弃的材料组装为新的雕塑和其他艺术品时,它们在展览现场传达出强烈的“救赎”气息。
这次以《打包/解包》为主题的展览成功举办后,在艺术圈内外引起震动。一些艺术家同行从展品的一些字迹和构件,一眼认出是自己某次展览用过的材料,这种昨日重现的感觉使得每个参与者也成为“时间里的创作者”。
现场的观众们反响热烈,他们的思维被导向对于工业生产及其宿命的反思中,并尝试重新理解和赋予城市化与工业生产新的意义,从而解脱被囚禁于现实生产和价值规则体系中关于资源和价值的定义。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