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家各户的房屋里,电线像是蜘蛛网爬满墙壁,不像现在都有家装,涂满涂料或贴满墙纸、壁布的墙壁,根本看不到电线,电线电路都被跑成了暗线,所以现在人都无法自己检修电路电线,成了电盲。儿时的老屋,电线从大门门框上的缝隙进入屋子,外屋山墙悬挂着一个电表,从电表可以显示出一个月用了多少度电,当然是要月底抄电表缴电费的。从电表一端再引出一根电线,沿着石灰墙壁环绕各个房间,电线被一个个小铁钉或者夹子固定在白石灰墙壁上。家里没有电器,电线的主要用途就是连接照明用的电灯,开始是白炽灯,后面又有了日光灯。由于都是日常用的照明灯,一个月花不了几度电钱,不像现在一屋子一应俱全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耗电的电器,此起彼伏轰隆隆地不管不顾地肆意挥霍。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非常节约用电,人走熄灯,除了孩子们写作业等,都尽量不点灯,起码不用大瓦数的灯具。
为了节省用电,爸爸在照明灯的瓦数上绞尽脑汁,厨房的灯3瓦,卧室的灯10瓦,只有孩子们写作业书桌前的灯20瓦。白炽灯灯泡在天花板上挂着,远远地连着灯绳。长长的灯绳在房门一侧垂着,孩子们唾手可得。一进家门,便随手拉灯绳。一次,孩子们拉不动,用劲拽,吧嗒一声,灯绳断了,倏然,孩子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爸爸下了班,脱下工作服,“不用着急!”说完笑吟吟地搬起凳子,站到了凳子上。妈妈在旁边举起手电筒,一束黄光,笼罩起尘埃无序晃动的圆柱,聚集到灯盒。爸爸说:“关闭开关,拉上电闸。”说完就卸掉开关盒盖,拿出他的试电笔,检测一下,试电笔屁股上不显示红光,说明没有电,爸爸便大显身手,一袋烟的工夫,爸爸手到擒来,修好了电灯的毛病,灯泡发出的光亮重新将老屋照拂。爸爸利落地收拾起试电笔等宝贝,放进了工具箱。孩子们都仰起小脑袋,觉得爸爸手中的宝贝,宛如元始天尊给即将下山姜子牙的杏黄旗打神鞭法宝一样,本事大得不得了。爸爸告诉孩子们:“家用电是220伏的交流电,不能碰,中电了,有生命危险。家里的手电筒的电池是1.5伏的直流电,碰了不会中电。”爸爸的声音跟蜜蜂嗡嗡一样地响在孩子们的耳际,暖烘烘的。于是,孩子们到了初中物理课才知道的知识,譬如直流电交流电、电压电流等概念,就顺着爸爸的声音在脑袋里晃来晃去,竟然深深地镌刻了一辈子。
当然,妈妈手中应急照明的手电筒不会中电,但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手电筒是每一个家庭的一件重要电器,电池更不是如今的廉价消耗品,稀奇得不得了。手电筒只有关键的时候才拿出来用,就像灯绳断了,妈妈才拿出手电筒,装上电池,给黑暗的屋内带来短暂的一丝光亮。手电筒平时不放电池,孩子们从爸爸那里知道,不经常用,电池会跑电的,而且电池很贵。每当孩子们拿出手电筒装上电池,按下开关,瞎照着玩耍的时候,爸爸便说,”一直亮着很费电,电池也很贵。“所以,手电筒虽然不会中电,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鲜有尝试的机会。接触最多的还是每天进家门,随手拉着一根连接着开关的灯绳,逼仄的屋里,须臾之间,一片光明。
一天下午,下课放学回家,孩子们推门进了老屋,迷迷茫茫地睃一眼爸爸,呼啦一下,眼睛里生出一阵惊奇。爸爸拧着眉头,额头上汗涔涔的,手里又拿着试电笔等宝贝,在墙壁上安装着什么。一阵忙碌之后,墙壁上挂着一个长长的灯盒,灯盒里放着一个白白的灯棒,在已经日久泛黄的白石灰墙壁上,更是凸显洁白无比。推上电闸,爸爸从凳子上下来,抖落身上的碎线和胶皮,嘿嘿笑着对孩子们说:“拉灯绳。”随着清脆的吧嗒声,孩子们眼前从熟悉的黄色光束,变成了耀眼的白色光束,刹那间布满整个房间。敞敞亮亮的白光俨然白天温暖和煦的阳光一样,清辉逼人,遽然,爸爸和孩子们的脸颊都陡添了几分粲然。“这是日光灯,也是20瓦,比白炽灯20瓦亮堂多了,而且还省电。”爸爸倚着门框,望着亮闪闪的日光灯,喃喃地说道。孩子们这个时候,才知道这个灯棒叫日光灯,比白炽灯灯泡更亮堂,宛如现在的LED灯比日光灯又更亮堂一样。
几十年的发展,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人们生活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譬如看不到了儿时爸爸手里的钳子、螺丝刀、试电笔、黑绝缘布、烙铁、电线等一股脑的工具。那个时候老屋的电灯坏了,都是爸爸动手自己修好的,哪需要求人找什么物业上门维修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