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画虽云末事,亦有道存焉,故古今研习书画者莫不重道。习于画则重画道,习于书则重书道。技进乎道,方可臻于妙境,不惟书画如此,万事皆然。习艺诸君,可不勉哉!
余之学画,初由法入,虽曾遍临诸家,奈何俱为眼中之竹,心手不能相应。自叹画虽小技,其难如斯。其后渐涉画史、画论,乃至文学、史学、哲学,涵泳其间,受其滋养,若有所悟。乃知艺事根植于现实,沾溉于学术。现实若体,学术似魂。无体则魂无着处,无魂则体直木偶。欲明其间幽思妙理,当深耕其源。若仅以画技顾盼自雄,其愚人也哉!
千年黄河情,中华母亲河。此次“黄河情”画展及黄河水法发布,为余多年探究黄河文化之成果。今斗胆展出,意在抛砖引玉。恳请诸位方家、道友明以教我,不胜感激之至!
甲辰春解安宁于西安致远堂
解安宁,1966年生于陕西韩城。一级美术师、教授、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主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澳门画院副院长,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基础教学美育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九三学社城市学院支社主委。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黄河水画法作出的研究和思考。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符号,黄河水画法的表现,不仅仅是表现自然造化之“形”“质”现象,更是中国绘画黄河水画法的再创造和新探索。该书以四大章节即黄河文化发展演变、黄河水法述略、黄河水法十二式、黄河题材作品,通过图文诗绘,分别阐述古人眼中的黄河、历代水法发展演变及形态分析、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水态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与情绪表现,不能脱离黄河及其流域的自然状貌,因为形貌“质有而趣灵”,准确的形貌才能“媚”其“道”。看解安宁如何从另外的视角看待黄河“水泽万物而不争”“水恩泽于民而又损害于民”,既带来幸福也带来灾难。当黄河水决坝淹没良田民宅的时候,丝毫没有体现出任何的慈善,而是毫不手软地肆虐践踏。这种情况不是恩泽万物,而是湮灭一切。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在运用黄河水造福于民,同时又在修坝导渠防范,降低黄河水患,减少灾害发生,形成了和谐与斗争的对立统一的两面性。
作为华夏民族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尊重科学、团结奋进的精神图腾,黄河成为中国人民共识的文化精神符号。黄河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就像文艺作品承载着文艺思想,把握正确的文艺创作导向,才能坚定“立心铸魂”的神圣使命。书里处处引人深思,从黄河水流形态到画面表现的最佳角度,从暴雨过后的“远流之象”到“见势不见质”的跨度美感,把“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强化对其“象”到“想”的勾连,这也是作者解安宁思考和研究黄河水法表现形式的原因所在,也是关键所在。
解安宁 《飘飘千里云,倏忽度龙沙》 纸本设色 120cm×240cm
解安宁 《大河上下》 纸本设色 130cm×2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