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言使用更规范、更得体?语言的优美在于其独特的表达功能,在于能否满足表达需要、是否适应场合和情境。
核心阅读
如何让语言使用更规范、更得体?语言的优美在于其独特的表达功能,在于能否满足表达需要、是否适应场合和情境。一味使用网络流行语会钝化我们的感受,滥用华丽的书面语同样会让表达苍白空洞。因此,使用语言要力戒盲从,做到“修辞立其诚”,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差异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词汇告急 语病不少
“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敲代码,一天下来用的英文字母比汉字多,用的计算机语言比汉语多,感觉自己的语言能力都退化了,话到嘴边也找不到合适的词,只好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在北京市中关村工作的程序员小周说。
“平时都是在网上跟人聊天交流,一天噼里啪啦能发好几千条。可到了要写正式材料的时候,憋了几个小时也写不出来,好多说法都不知道该怎么用书面语表达。”一名网友在网上抱怨,引发不少共鸣。
除了表达乏力,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也广泛存在。今年年初,一部热播古装剧收到了“能气死语文老师”的评价,文白夹杂的台词被挑出多处语病,比如“款待不周”“听过一些耳闻”等,有网友评论说:“简直头皮发麻,想要拿红笔批改的手快要按不住了。”
2018年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提升裁判文书质量切实防止低级错误反复发生的紧急通知》,针对个别裁判文书存在低级错误等问题,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加强源头治理,并落实相应司法责任。此前,“带病”法律文书频频出现,例如某地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书,被网友爆料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语法错误等诸多问题竟达68处之多。
“感觉自己语言不丰富、不得体有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受访者在上学的时候,可能只是把语文当作应试工具,没有下功夫多读书多练笔,语文没学好,导致语言素养水平不高。如果使用语言不规范,出现了错字语病,甚至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意思,这就违背了初衷,达不到预期效果。”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顾之川说。
适时调整 不断规范
使用语言文字,该遵循哪些规范?200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据了解,语言规范包括字形规范、字音规范、标点符号规范、词语使用规范、语法规范等,依据标准是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相关文件,如《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标点符号用法》等。
截至201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6类47种,语言文字信息化规范标准59种,针对语言文字或者包含语言文字相关规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200项。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说,直接查阅规范标准不太现实,工具书成了必不可少的助手。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每次修订,都会参照国家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变化调整,并结合社会变化和学术进展,所以修订永远在路上。修订周期太长,不能反映语言生活的发展变化;修订周期太短,读者会感觉无所适从,因此修订周期会找一个平衡点。”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主任余桂林介绍。
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祝华新说:“虽然今天语言学界很少提语言纯洁性这一概念,汉语也在不断增强现代性,但我们还是要为语言的健康和规范而努力。”祝华新建议,对于语言使用采取“分层管理”: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特别是以网络形态出现的文艺作品,可以适度宽松;主流媒体、教科书、政府公文必须规范,起到文化导向作用。
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始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加强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应用的力度,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规范化水平。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7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状况,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微语言”传播治理工作总体方案》,开展了全国100种报纸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监测、全国5A级景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全国医疗系统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商标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开展了出版物“质量管理2017”专项工作等,从各方面推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管理。
学习经典 力戒盲从
鲁迅的《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杨振宁的《邓稼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语文教材上的经典课文,给不同时代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语文教材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体现词语、语法规范,培养学生的语感。”顾之川说,“现在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中国,对提高大众语言素养是一种非常好的导向。建设书香中国需要建设书香校园,让中小学生从小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内心,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6.9万词条,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大部分都很少用到。应该用好网络平台,增加表达丰富、优美、生动的优质内容供给,扩大读者的选择空间。”余桂林说。
“语言的优美在于其独特的表达功能,在于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能否满足表达需要、是否适应场合和情境。一味使用网络流行语会钝化我们的感受,滥用华丽的书面语同样会让表达苍白空洞。因此,使用语言要力戒盲从,做到‘修辞立其诚’,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差异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建议。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7日 11 版)
编辑:职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