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黄一晌,蚕老一时。”正是六月麦黄时节,我来到了渭北原上。驱车行进在原上,放眼野望,一片丰收景象。平坦如砥的田野上,满眼皆是黄绿色,黄的是已收割或者未收割的麦田,绿的是行道树,是一片片的果园。果园有苹果园、桃园、杏园、樱桃园、梨园、油桃园……这些果园和麦田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便拼接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人沉醉。而布谷鸟就在这画图中鸣唱,人就在这画图中劳作。天蓝,云白,风轻,一切显得是那样的和谐、宁静。更让我惊讶的是,原上一条条流动的河,再具体来说,就是人工的河,或大或小,成百上千,也在高原上静静地流淌,像高原的血管,滋润着原上的一切生命。那水是浑黄的,和我们身上的肤色一样,和渭北大地肤色一样,和大地上成熟的谷物色泽一样,和阳光的色彩一样,一直黄进人的心里。
车在一片油桃园边停下,油桃已成熟,园中有村民在采摘油桃,而更多的村民在路边分拣油桃。他们把从园中采摘下来的油桃运送到路边,按大小、色泽分拣到不同的筐里,然后再装进定制好的纸箱里,装上车,这些油桃便会通过物流,分流到全国各地客户的手中。
“今年果子的成色不错呀!”见我们问,一位中年妇女停下手中的活计,微笑着说:“水足肥饱,收成当然就好了!”她说着,还示意我们随便品尝筐中的油桃。我们不好意思吃。陪同我们的东雷抽黄工程管理处的同志说吃吧,不用客气的。于是,采风团的成员也就不再客气,人人皆在筐中拿上一两个油桃大嚼起来。我也拿了一个吃起来,果脆、汁多、味甜,果然不错。吃着还不过瘾,一些采风团成员,还钻进园中,从油桃树上,直接采摘起来。村民们也是笑眯眯地望着我们发疯,不以为意。看够了,吃够了,我们才和村民们告别,上车而去,继续在渭北高原上游走、观看。
在澄城县一处刚收割过麦子的地头,我们看见一位村民正在往麦田里放水泡地,便再次停下,和他攀谈起来。这是一位年纪大约在六十岁开外的村民,有一张紫铜色的脸,身板硬朗,精神头很好,一看就是一个长年在田间劳作的人。见我们问今年夏季麦子的收成,他的脸顿时笑成了一朵菊花,激动地说:“好着呢,全赖有了这渠里的水。”见我们面上露出疑惑之色,他补充说:“过去干旱,这里的人全是靠天吃饭。老天爷高兴了,多落几场雨,风调雨顺,日子就滋润。如果老天爷闹脾气,不下雨,或者下雨少,原上的人就会拉饥荒。”此时,干渠里的水通过水口,正汩汩地向麦田里流着,水一入田,便漫漶开来,泛着白色的泡沫,似流入了金色的锦毯。麦茬田如饥渴的婴儿,大口大口地吮吸着甘甜的乳汁。我痴痴地看着,心里想着,再过十天半月,这片土地上,就会长出绿油油的玉米苗,玉米苗迎风而长,到了秋天,就会结出肥硕的玉米棒。那时,这里将又是另一番丰收的景象。
眼前的情景,让我不觉想起一桩旧事。四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和一位姓郭的同事去蒲城北部罕井镇的一家水泥厂采访,期间,厂长请我们喝茶,我喝了一口,差点没吐出来,茶水苦涩不说,还带着一股碱味。见状,厂长满脸歉意地说,渭北这地方,历来干旱缺水,水比油都金贵,老百姓日子苦焦,吃喝用的全是窖水。我起初不知道什么是窖水,厂长告诉我,就是老百姓在自家院中挖一个地窖,再把院子地面修成一定斜度,光好,下雨时,院中的雨水就全部流进窖里,把雨水储存起来,人畜吃用的就是这种水。这种水就叫窖水。厂长最后说:“你听听我们镇子的名字——罕井镇,就知道我们这里是多么的缺水了。”我听了厂长的话,为自己方才的表现,很是难为情。
不过,这些都是多年前的旧事了,自从有了东雷抽黄工程,渭北高原干旱缺水的状况就得到了彻底改变。东雷抽黄灌区位于渭北合阳县东雷村原下,因地而得名。工程于1975年8月动土兴建,1979年11月各系统陆续灌溉受益,1988年通过竣工验收,设计面积1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3.7万亩,惠及渭北旱原的合阳、大荔、澄城、蒲城四县12镇41.7万人口。工程采用无坝引水、分区提水、分级灌溉的方式,渠首最大引水60立方米/秒,最多9级提水,累计最高扬程311米,共建各级抽水站28座,配套干、支渠97条629公里,斗、分、引渠4652条2044公里。工程投运44年来,创造效益25亿元。而经济效益更为突出,昔日靠天吃饭贫瘠不堪的渭北旱腰带,现已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果、蔬、渔生产基地。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曾经13万秦东儿女住土窑、睡席棚、挥铁锨、舞钢镐、抡大锤,积年累月付出的结果,58位民工为此还献出了生命。
在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当我读到一件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时,当我看到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时,我的眼睛有点潮湿,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我想到了我多年前参观红旗渠时的情景,想到了先辈们的不易。红旗渠是一条云端上的河,而东雷抽黄工程呢,是一条条高原上的河,它们都是人间奇迹,将永远在大地上流淌,在人们的心里流淌。
就要离开东雷村了,站在原下,站在日夜奔流不息的黄河边,面对阳光下巍峨的抽水站,我一时心潮起伏。那个“担水十里坡,马尿煮馍馍。宁给一碗饭,不舍一口喝”的时代终于过去了,有了东雷抽黄工程的加持,有了这条条高原上的人工河,今天的渭北高原,早已是绿色常驻,春满人间。而未来此间百姓的日月呢,将会更加美好。
原上的河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