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了浙江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常立的文章《为什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读曹文轩?》。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常立在文中阐述了曹文轩小说中存在的性别观、儿童观等问题,因此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阅读曹文轩的作品。

如果不读曹文轩,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儿童文学

发布时间:   作者:薛飞翼  来源:澎湃新闻网

近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了浙江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常立的文章《为什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读曹文轩?》。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常立在文中阐述了曹文轩小说中存在的性别观、儿童观等问题,因此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阅读曹文轩的作品。

近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了浙江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常立的文章《为什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读曹文轩?》。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常立在文中阐述了曹文轩小说中存在的性别观、儿童观等问题,因此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阅读曹文轩的作品。

由于曹文轩及其代表作《草房子》在中国中小学生群体中巨大的知名度,文章一出,立即引发诸多关注和争议,快速收获10万加的阅读量。但《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号下的读者留言对该文观点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度,这不禁让那些对文学作品缺乏判断力的父母们陷入苦恼,到底该不该让自己的孩子读曹文轩?如果不该,那么推荐给孩子阅读的又是哪些作家?我们应该让孩子读什么样的儿童文学?

关于曹文轩的作品该不该给孩子读,恐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文学从来都不是能给出正确答案的自然科学,更何况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立场和偏见,得出的结论自然大相径庭。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三观”乃至作家本人的人品是否与作品本身的文学性相关,这将是一个长久存在并会一直被讨论的命题。

这样看的话,曹文轩到底该不该读的问题也就暂时可以搁置了。毕竟儿童文学的世界如此辽阔,写小说的也不止曹文轩一家,与其画地为牢,还不如举目四望,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下面就为家长朋友们介绍三位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大师,错过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孩子的遗憾,也是大人的遗憾。

“童话外婆”林格伦

正如丹麦作家安徒生留给世人的美好印象那样,北欧是盛产童话的地方。林格伦是瑞典最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1907年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的一个农民家里,1946年到1970年间担任拉米和舍格伦出版公司的儿童部主编,并创作了大量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林格伦在瑞典人中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在生前就被载入世界上主要语种的大百科全书或文学词典。林格伦一生为孩子们写了87部文学作品,作品被翻译成约80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2002年,林格伦去世后,瑞典政府为了纪念她为儿童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决定设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儿童文学奖,奖金为55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450万元,以此方式鼓励儿童文学创作。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林格伦的作品早在80年代就被译为中文出版,而且先后有两位著名译者承担译稿,一位是李之义,一位是任溶溶。

瑞典语翻译家李之义最早翻译出版的林格伦作品是《长袜子皮皮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当时林格伦还特地为中译本撰写了简短的序言:“这里有一位瑞典姑娘,想和中国的孩子们成为好朋友。她的名字叫长袜子皮皮。皮皮是一位不寻常的姑娘。她最不寻常之处是她非常强壮。全世界没有一个警察有她那样强壮。她能用手举起一整匹马。尽管她是那么强壮,她并不盛气凌人和要高人一等,相反,她非常友善……”

李之义译本《长袜子皮皮的故事》

不过,就是这样一本轻松快乐的童话在出版时还差点遭遇危机,李之义曾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就出版了我翻译的《长袜子皮皮》,当时有人担心,这样离经叛道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么叛逆的人物形象,会不会起到坏的作用?要知道当年在东德,《长袜子皮皮》就是不允许出版的。但是我觉得,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就是想象力要丰富,要让儿童快乐。从这方面来讲,林格伦的作品是完美的。幸好我碰上了很开明的出版社老编辑,《长袜子皮皮》才得以在国内出版,一面世就大受欢迎,后来还被列入了团中央的推荐书目。”

后来,李之义断断续续用30年时间终于把林格伦的主要作品都翻译成中文,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还添加了绘图,并成套出版。

尽管李之义从瑞典文翻译了成套的林格伦作品集,但林格伦最早的中译本却要属于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大家任溶溶。早在1980年,任溶溶翻译的林格伦“小飞人三部曲”(《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小飞人又飞了》、《小飞人新奇遇记》)就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后来又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接连推出了任溶溶译本的《长袜子皮皮》、《玛迪琴懂事了》 《大侦探小卡莱和小不点儿》、《大侦探小卡莱》、《大侦探小卡莱新冒险记》等系列作品,广受读者欢迎。

任溶溶译本《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

书写孤独童年的托芙·扬松

托芙·扬松同样来自北欧,是一位说瑞典语的芬兰女作家、插图画家和漫画艺术家。她1914年生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个艺术家庭,从小接受父母熏陶,1930年至1938年分别在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和巴黎学习艺术,同时开始写作,另外还为书籍封面等设计图像。

然而真正为扬松带来世界声誉的还是她为孩子们写作的“姆咪谷”(Moomin)系列故事。还在二战期间的1945年,扬松完成了姆咪谷系列的第一本书《姆咪精灵和大洪水》,她后来回忆创作的动机是,因为战争令人绝望,所以她想写一些天真无邪的故事。继第一本出版之后,随后的姆咪谷系列令扬松声名鹊起,其中包括故事书和连环漫画书。扬松很快就变成了在国外拥有最多读者的芬兰作家。

托芙·扬松和她的姆咪小矮人玩偶,1956年

姆咪谷系列故事的主人公姆咪小矮人,是扬松根据北欧民间童话传说中一种林中小矮人创造出来的,主要讲述以姆咪一家为中心的北欧精灵的日常生活和冒险经历。借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神秘幽静而又略带神秘感的地理环境,扬松创造了姆咪山谷和生活其中的北欧童话精灵。姆咪小矮人们的形象是直立的微型小河马,身上光滑,有尾巴,聪明活泼,待人友善,爱冒险。

尤其可贵的是,扬松在这一系列故事中着重展现了儿童在成长中遭遇的孤独处境,这当然与她本人的童年经历有关。北欧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所以每年的5月到9月,扬松一家人就会在距离赫尔辛基约50公里的一个小岛上租一间海边小屋,以便享受芬兰灿烂短暂的夏季阳光。人烟稀少的小岛给了扬松独自面对大自然的机会,也给了她日后创作姆咪谷故事的丰富灵感。

扬松首次进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1986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任溶溶翻译的《魔法师的帽子》,当时是作为“外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一种,所以影响有限,那时Moomin一词被任溶溶先生用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式译为“木民”。

1986年版《魔法师的帽子》

《魔法师的帽子》的原版是扬松出版于1948年的Finn Family Moomintroll

2004年,济南的明天出版社以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精品系列为名,第一次成套地出版了扬松的系列作品,主要译者还是任溶溶,Moomin的译法仍然是“木民”,如《木民谷的夏天》、《木民爸爸海上探险记》、《木民谷的冬天》等等。不过等到2010年明天出版社再版这套书时,“木民”全部被改成了“姆咪”,于是“姆咪”便沿用至今,直到今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再版。

2014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了扬松1953年开始在《伦敦晚报》上连载的姆咪漫画,译者十画。这套书的第一辑共有五册,每册有三到五个独立完整的故事,以每页4行的小幅漫画形式排版。两年后,才又推出第二辑的四册。

扬松曾被称为芬兰的“安徒生”,尽管获奖无数,但她始终保持着纯真谦卑之心,她曾借姆咪之口说:“我只想过平静的生活,种点土豆,做几个美梦。”

温暖人心的米切尔·恩德

儿童的天性在于幻想,失去幻想能力的成人世界只剩下功利计算的悲哀现实,因此尽量多地激发孩子在童年时的幻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就是这样一位可以信赖的朋友。

米切尔·恩德

米切尔·恩德1929年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小镇,父亲是超现实主义画家,母亲是理疗医师。二战的硝烟深深烙印在恩德幼小的心灵,他12岁时在慕尼黑经历了第一次空袭,后来回忆道:“我们的街道被火焰吞噬,大火咆哮着。我记得人们像醉汉一样在火光中叫喊和哭泣。我陷入了兴奋。我那时还没有真的懂事,但是我几乎想把自己投身火场,就像飞蛾扑向光明。”

1960年,恩德发表了成名作《小纽扣吉姆和火车司机卢卡斯》,但这部作品在最初投稿时以“写作手法怪异”和“故事情节荒诞”为由遭到拒绝,最后是斯图加特的蒂纳出版社接受出版。恩德同样参加了1968年爆发的欧洲学生运动,想通过改变政治去“创造新的意识和新人”,但学生领袖之间的不和、攻讦令他失望至极。于是1971年,恩德和妻子移居意大利,并在罗马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幻想小说《毛毛》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恩德写小说的目的是在异化的时代恢复人性,他曾说过,“忘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也就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内心世界是外在世界的补充,我们必须去发现它、完善它。倘若我们不能经常作心路之旅去找到这种价值,那我们就真正迷失路径了。”因此在他的小说里,孩子往往充当启悟者的角色,揭开成人世界的盲目与虚伪,引领我们找回丢失的本真。

在恩德的代表作《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中,主人公毛毛是一个有着“倾听”天赋的小女孩,只要她倾听朋友们的倾诉,就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另外还有一位“灰先生”,他靠着从众人手里欺骗和搜刮来的时间生活,导致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变成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毛毛倾听心灵的声音,冒险来到时间管理者侯拉师傅所在的“无处楼”。在那里,毛毛得知时间来自“时间花”,而“时间花”生长在人们心中,即“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拯救被蒙骗的人类,毛毛带着“时间花”,在小乌龟卡西佩欧亚的帮助下,最终战胜灰先生,释放被盗取的时间,使时间又重新回到人们心中。

尽管大多数人把恩德的作品归为儿童文学,但他自己却认为把文学划分为成年文学和儿童文学是不恰当的,因为儿童和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世界中,对于人性高贵价值的追求也是完全相同的。此外,正如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指出的那样,“恩德的作品中还常常潜伏着哲学的‘悖论’,这与他的时间哲学一样充满趣味并诱人思索。”(《当代文学的资源在哪里——米切尔·恩德的启示》,载《文汇报》2002年8月30日)这种伟大的艺术造诣都是需要专业作家去理解消化的。

恩德去世后,慕尼黑国际青年图书馆在馆内为他设立了一个“米切尔·恩德博物馆”,以此纪念和表彰他为人类文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中国,恩德作品的引进出版要归功于南昌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前身为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恩德作品集以相对简陋的平装本形式出版,包括《奥菲丽娅的影子剧院》、《犟龟》、《吃噩梦的小精灵》、《苍蝇和大象的足球赛》、《出走的绒布熊》、《光屁股的大犀牛》,但当时人们对绘本还没有概念,所以销量欠佳。

后来出版社只得把这套书改为小开本,像普通书籍的样子。有趣的是,出版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读者对绘本的态度也从冷落变为追捧,于是出版社在2008年又重新把这一套书恢复到原版模样,用精装形式再版,成为国内成功引进童书的标杆性产品。

米切尔·恩德作品绘本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